{"id":"50459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社会化","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7-25 08:43:3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武金玉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类型多、识别难、影响群体广等特点,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布局并不完善。例如,专科医疗机构资源紧张,心理诊疗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个别地区甚至尚未设立心理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
□ 武金玉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类型多、识别难、影响群体广等特点,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布局并不完善。例如,专科医疗机构资源紧张,心理诊疗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个别地区甚至尚未设立心理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企业等普遍缺乏具备心理健康服务资质的人员,服务可及性难以保障。同时,心理咨询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标准不统一、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是实现心理健康服务全民覆盖的重要路径。专业化是提高服务质量与信任度的根本路径,社会化是增强可持续性、覆盖面和协同能力的必要条件。将专业能力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才能构建起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长效机制。各地应积极探索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径,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模式重构等手段,构建多元参与、条块结合、专业支撑的服务体系。

  搭建“医、教、社”协同服务体系。打造由医疗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协同平台,有助于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医疗机构提供专业评估与干预服务,高校贡献科研力量并提供人才支撑,社会组织以灵活方式广泛开展服务。在城市社区、乡镇街道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点,引入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开展心理测评、情绪疏导、个体辅导等多样化服务,实现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推动服务下沉,广泛覆盖各类人群。真正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必须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强化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初筛能力。推进学校、企业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或心理顾问,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健康课程、危机干预等工作。鼓励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加强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离不开人才支撑。一方面,要加大高校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增加心理学专业设置与招生名额。另一方面,要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心理咨询师等专项培训班。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开展案例督导与伦理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注重差异化服务,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要开发适应不同人群的服务产品与干预工具,如针对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抗压训练、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干预与认知支持、针对职场人群的减压培训等。推动服务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开发,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主动干预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提升服务的适配性与有效性。

  完善行业规范,保障服务质量与伦理安全。心理健康服务涉及个体隐私和人格尊严,须高度重视专业伦理与服务质量。应健全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备案管理、从业人员持证管理等制度,明确服务边界与责任划分。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对服务机构与人员的监督检查、风险预警与问责机制建设,切实保护群众权益。

  (作者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