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407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用系统性创新打造儿童友好医院","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7-04 08:44:27","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吕春洋 作为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正在全国加速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儿童友好医院在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里的比例力争达到90%以上。...
□ 吕春洋

  作为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正在全国加速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儿童友好医院在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里的比例力争达到90%以上。

  笔者通过实践经验和调查发现,目前,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儿科医疗人才资源不足,面临适儿化改造的成本压力;部分医院服务理念转型滞后,仍然仅停留在功能“达标”阶段。许多患儿家长反映就医环境存在“空间冰冷”“缺乏亲子互动区域”等问题。以医疗效率为中心的传统服务流程,与儿童情感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挂号时间长、医患沟通时间短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儿童友好医院绝非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一种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系统性服务改善。笔者认为,儿童友好医院的内涵可从四个维度深入解析。一是在空间环境上,要求医疗机构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通过配备母婴室、婴儿整理台、儿童专用窗口设施以及设置“游戏角落”“阅读空间”等,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并把趣味化设计和色彩融入儿童就医环境及服务流程的各环节,将医院变为“家”一样的场所。二是在健康服务上,应推动医疗模式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向注重体验至上。分时段预约诊疗缩短候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同时,提升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推广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将传统医学智慧融入现代儿童保健体系。三是在工作机制上,儿童友好理念需融入医院发展战略核心。政策资源优先投向儿科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绩效工资分配向儿科倾斜,畅通儿科职称晋升通道。同时,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下沉基层,系统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四是在社会支持上,强化跨部门协同。医保政策需统筹考虑儿科服务特点,教育部门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校协同机制,支持医务人员担任幼儿园、中小学校健康副校长,鼓励医疗机构通过派驻、兼职等方式解决校医配备难题。打造儿童友好医院,需要在空间设计、服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多方协同方面实现系统性创新。

  从深化认识步入实践,打造儿童友好医院需要在空间设计、服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多方协同方面实现系统性创新。

  空间设计需遵循“1米高度”原则,重构医疗环境。各地医疗机构的实践表明,血液采集区设置儿童专用窗口、走廊及候诊区扩大面积、家具圆角处理、防滑地面等细节改造,配合“游戏角落”和“阅读空间”的融入,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些改造将医疗场域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成长空间,使冰冷的诊室变为温暖的健康驿站。

  服务模式重在建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链条。从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起步,到将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防—筛—诊—治—康”闭环。针对存在近视、肥胖、心理异常等问题的儿童开展早筛早治,每个县域至少应确定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强儿科特色专科,带动区域筑牢健康防线。

  技术应用为精准服务提供新可能。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一对一健康指导,推行住院费用预结算、床旁结算系统,在疾病高发季实现病床智能调配。通过“先检查后诊疗”模式,即专业医师在预检分诊环节开具检查检验单,患儿家长持检查检验结果再就诊,大幅减少候诊时间,优化服务流程。

  多方协同,打破系统壁垒。推动医校协同解决校医配备难题;借鉴部分地区经验,探索建立“医疗、预防、照护”三位一体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医联体促使优质资源下沉,上级医院预留专家号源和床位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让儿童看病就医更便捷。

(作者系黑龙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