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43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管好“儿童食品”须双管齐下","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6-06 09:02:4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关育兵(教育工作者) 针对市面上的所谓“儿童食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折射出食品安全监管与商业利益博弈的深层矛盾。 一方认为,建立“儿童食品”专用标识,构建一套包含营养分级、成分透明化的标识体系,不仅能让家长选购时心中有数,更能倒逼企业优化配方。当“儿童食品”的健康...
□关育兵(教育工作者)

  针对市面上的所谓“儿童食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折射出食品安全监管与商业利益博弈的深层矛盾。

  一方认为,建立“儿童食品”专用标识,构建一套包含营养分级、成分透明化的标识体系,不仅能让家长选购时心中有数,更能倒逼企业优化配方。当“儿童食品”的健康标准具象化,那些靠噱头生存的产品将被逐出市场,推动行业从“概念炒作”迈向“品质竞争”。另一方则认为,3岁以上儿童完全可通过多样化的普通饮食满足营养需求。与其耗费资源规范一个模糊概念,不如直接禁止食品包装、宣传中使用“儿童”标签,从源头上切断利益链条。

  这场争论的本质,不只是社会治理中“疏”与“堵”的策略之争。建立专用标识,或可发挥“疏”的作用。问题在于,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细化标准?如何防止标准被企业不当使用?如何避免进一步加剧父母的育儿焦虑,大幅提高育儿成本?禁绝“儿童食品”概念,使用的是“堵”的手段,或可击破乱象。但若全面禁绝,又该如何化解庞大的市场惯性与家长的消费依赖,如何给予家长正确的市场教育与引导?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层思考。

  破局之道,在于监管创新。监管部门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加速制定“儿童食品”强制性技术规范,建立动态调整的标识体系,确保标准科学权威;另一方面,加大对概念滥用的执法力度,对虚假宣传企业处以高额罚款,形成有效震慑。同时,需通过权威科普消解家长焦虑,让理性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唯有双管齐下,才能还食品市场一片清朗,真正守护儿童“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