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01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多维度打造老幼友好型社区","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19 09:20:2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刘艳 朱晓 “一老一小”问题关系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社区是联结微观个体家庭与宏观制度政策的桥梁,从社区层面着手,打造老幼友好型社区,有利于统筹政策和资源、协调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推进老幼共养共融,促进养老抚幼服务向普惠化、便民化...
□ 刘艳 朱晓

  “一老一小”问题关系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社区是联结微观个体家庭与宏观制度政策的桥梁,从社区层面着手,打造老幼友好型社区,有利于统筹政策和资源、协调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推进老幼共养共融,促进养老抚幼服务向普惠化、便民化发展。

  打造老幼友好型社区应在充分把握居民需求的情况下,统筹社区内外资源,在人、文、地、产、景5个维度齐发力。

  ——人,建立社区议事制度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一是围绕公共事务,推进社区议事制度建设。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制定规范的议事规则和民主协商制度,明确议事程序和议事流程。建立议事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议事决策执行,加强社区议事宣传教育。二是积极发挥党建引领和动员作用。如四川省泸县玉蟾街道龙桥社区实现“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党群议事会”,结合社区实际打造出“五大全龄友好场景”,依托社区全龄友好空间联动支部党员、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推动社区规划师下沉社区、服务社区,助力社区改造、城市微更新、环境整治提升等,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四是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制定奖励政策、建立合作机制、提供支持及服务等方式,激发社区能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社区打造。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以老幼互相照顾为切入点,搭建“共享奶奶”平台,让社区内的奶奶照顾双职工家庭的子女,同时双职工家庭也为老年人提供关爱回馈服务,形成了社区自主的志愿者互助模式。

  ——文,挖掘培育社区文化并促进代际互动。社区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活动,增进代际之间的交流及文化传承。如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多民族一家亲社区营造项目,通过搭建“民族之家”文创中心、开办“民族风情文化节”和社区民族手工集市等,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促进多民族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社区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代际活动营造敬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如招募老年人作为“导师”,教幼儿识字、阅读、画画、做手工等。

  ——地,创建宜居绿色生态空间及自然景观。社区可根据当地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结合“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和特点规划设计社区绿地、植被等景观。如上海市一家社会组织帮助社区设计并运营“创智农园”,摒弃单纯依靠专业团队设计施工的方式,选择让更多儿童及居民参与进来,让他们提出想法,再由设计师将方案转化为空间表达。

  ——产,搭建平台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适配。社区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手机应用等线上载体,将老幼群体服务需求、社区内外资源信息、公共活动空间管理、满意度评价等统一纳入信息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精准匹配老幼群体需求,确保服务的有效衔接和递送。如广东省深圳市国资委依托深业集团组建“一老一小”国有平台,提出探索养老、托育、医疗“三位一体”四级联动服务网络体系,综合利用空间设施,以中心、站点为支撑,以社区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服务共融、人才共建打破医疗、养老、托育的界限,将长者服务中心、托育园、社康医院等有机融合,构建“医养结合、医育结合、老幼融合”的服务体系。

  ——景,打造适老适幼化设施及代际融合场景。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等指引下,社区应根据老幼人口数量、结构、特征、需求,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补齐设施建设在适老适幼化上的短板。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借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将辖区内一所幼儿园改建成了托育园,并由辖区内的幼儿园进行管理运营,解决居民托育难题。

  (作者刘艳系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晓系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