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976","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多为居民提供“点单式”健康教育","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16 10:48:34","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冯冬菲 目前,一些地区尝试推出“名医名家进社区到乡村”的“点单式”健康教育模式,把“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你点我讲”的精准服务。这种模式解决了传统健康科普供需脱节、内容单一等难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健康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构筑全...
□ 冯冬菲

  目前,一些地区尝试推出“名医名家进社区到乡村”的“点单式”健康教育模式,把“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你点我讲”的精准服务。这种模式解决了传统健康科普供需脱节、内容单一等难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健康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构筑全民健康防线。

  传统健康教育往往供需错位,欠缺精准性和贴近性。健康教育活动以标准化课程为主,经常忽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这种“一刀切”式的模式导致居民兴趣不大、参与意愿低,健康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健康大讲堂”等活动往往安排在白天或工作日,将上班族、青少年等群体排除在外,影响了传播效果。

  打破这一僵局,需从“任务导向”转为“需求导向”,重构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通过网格化调研、数字化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居民健康关切,将“居民需要什么”作为内容设计的主要标准,让健康教育真正变成“双向奔赴”的公益行动。

  “点单式”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需求收集、内容定制、服务落地、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在需求端,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通过线上问卷、健康讲堂等多种渠道了解居民诉求,形成动态更新的健康需求“画像”。在供给端,专家团队根据需求分类定制课程,如针对寒冷地区群众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面向年轻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等,力保内容“接地气、能落地”。服务场景也要从医院会议室、示教室延伸至社区广场、乡村文化礼堂甚至田间地头,让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施“点单式”健康教育模式,离不开现代健康传播理论的支撑。“社区参与式研究”强调居民在健康服务中的主体地位,而“点单式”健康教育通过调动居民积极性,让其成为健康行动的“点单人”。从健康信念模型来看,居民对健康威胁的感知和行动收益的认知是其行为转变的关键。“点单式”健康教育通过聚焦居民真实关切,强化其对健康管理必要性的认知,从而激发其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当前,“点单式”健康教育服务虽已行稳致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有待克服。

  ——群众健康需求呈现高度个性化与碎片化特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的居民的关注点千差万别,科普资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调配,无疑是对管理与组织能力的重大考验。未来可依托人工智能和数智技术,探索建立健康需求动态数据库,通过智能分析生成区域“健康画像”、定期更新居民健康需求“画像”,精准匹配科普资源,实现更加精细化的内容供给。同时,开发线上点单平台,让居民可以“一键下单”,专家则以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接单”响应。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既有助于缓解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又能以轻量化传播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

  ——优质专家资源匮乏情况依然存在。三甲医院专家因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与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就需要积极培育健康科普“青年讲师团”,通过培训年轻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师资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梯队的健康科普人才体系。同时,应发展线上讲堂、远程直播等数字化手段,拓宽科普资源下沉渠道。

  ——在经费保障上,现今主要依靠政府专项投入,缺乏稳定多元的支持机制。今后需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如动员公益基金、健康产业企业、保险公司等多元主体,通过捐赠、赞助、合作等方式,支持健康科普公益事业,以促进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科普服务成效评估体系仍不完善。除了居民满意度之外,还应引入健康行为变化率、慢性病控制率、健康风险认知提升率等量化指标,搭建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效果评估框架,为政策优化与资源配置提供坚实依据。

  (作者系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