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顺(退休人员)
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许多子女希望为老年父母购买锻炼大脑以及身体机能的老年玩具,然而,在玩具店和老年用品店均很难买到。电商平台上,不少玩具打着“老年”标签,实际却是普通的积木、拼图,没有经过适老化改造,老年人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老年玩具不适老,反映出玩具行业的认知偏差。部分企业将老年群体视为“退化版青年”“超大号儿童”,只对益智等玩具产品进行表面调整,比如放大字号、调暗色彩、更换包装,这些产品设计不能真正缓解老年人的孤独、焦虑等情绪,只能沦为闲置品。事实上,从日常互动就可得知,老年人需要的是既能延缓机能衰退,又能重建社会联结的复合型产品。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回应好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例如,在浙江某地一社区,一款直径为15厘米、采用轻质木材制作的鲁班锁意外走红。设计者将传统榫卯结构简化,增加防滑纹路和高对比色块,既降低了操作难度,又避免了视力疲劳。北京某品牌企业推出的记忆串联棋,将棋子尺寸放大,引入怀旧主题图案,让老年人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回忆人生故事。这些案例表明,适老化玩具绝非“换皮”的儿童玩具,而是能够满足老年人延缓生理机能衰退、认知改善和情感关怀的多层次需求。
因此,老年玩具产品设计应该遵循特定准则:针对视力衰退,需采用高对比色块并清晰标出边界;针对手部灵活性下降,需控制物体重量,增加防滑设计;针对久坐产生的腰椎压力,需提供可调节支撑的座椅配件。更重要的是,老年玩具应承载社交属性。适老化产品本质上是“工具﹢服务﹢场景”的复合体,单一功能优化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深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