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职员)
“自诊”视频以科普之名抛出症状清单,实则暗藏引流牟利的商业逻辑。当心理健康需求与流量经济碰撞,公众的健康权益很可能被侵害。看似便捷的“心理体检”背后是亟待治理的行业乱象。
心理疾病“自诊”视频的泛滥,折射出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快节奏生活与高压工作环境下,老百姓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线下服务资源不足、服务价格过高,为这种“轻量化”的心理健康自检方式提供了生存空间。
治理短视频“自诊”乱象,关乎个体健康和经济权益,考验着社会治理能力。对于公众而言,需建立理性认知,遇到心理问题知道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应强化内容审核,对软营销、伪科普内容进行标识或使其下架,引入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开设科普专栏;对于心理咨询行业而言,亟待强化对该行业的内外部监管,及时对不良行业行为进行曝光和处理。
避免网上心理健康服务沦为披着科普外衣的生意,既要防范违规违法行为,也要正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增加相关优质资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