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霞(退休人员)
近日,有媒体报道,不法分子谢某等将田间野草晒干磨粉,混入消炎药、止疼片等西药,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三无产品”摇身一变竟成了“追风活血散”。这起案件撕开了“民间秘方”的黑色产业链——没有生产资质,没有成分说明,甚至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一包白色粉末就能打着“祖传”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流入患者口中。
假药之恶,在于它披着“治病”的外衣行“致命”之实。谢某在“追风活血散”中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的“吡罗昔康”。根据药品监管规定,这种成分使用须经严格审批,滥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肝肾衰竭。谢某通过二级经销商层层加价,将近3000单假药通过快递扩散至全国。购买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轻信熟人推荐,对“秘方”毫无戒心,甚至长期服用。
在此案判决中,谢某被判处十年八个月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万元,彰显了司法对假药“零容忍”的态度。但法律惩戒不是唯一防线,只有补齐监管漏洞、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才能让这种荒诞剧本彻底谢幕。
这一黑色产业链暴露出药品监管的短板——对隐蔽性强的网络销售和跨区域流通缺乏有效追踪手段,打击假药需“斩链”。快递行业必须承担起验视责任,对频繁寄递粉末状物品的账户重点监控;市场监管部门不妨借鉴金融反诈经验,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让跨区域作案无处遁形。有关部门应联合媒体曝光假药制作流程,用直观画面撕碎其欺骗世人的面纱;医疗卫生机构也可开设“安全用药”讲座,用科学用药知识武装老年消费者头脑,破除“秘方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