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久胜
近年来,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坚持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坚持“仁心仁术、博学博爱”院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百姓健康,并聚焦中医药文化建设,创新开创“1﹢345模式”,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1个”基地夯实文化建设支撑点
根据《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南》以及《安徽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要求,医院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大硬件投入和中医药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强科普人员培训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整理,积极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及中医药文化资源。2024年,医院获批成为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3创”一体抓准文化建设发力点
医院整合“南新安、北华佗”的安徽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及“一院三区”资源,创IP形象、创项目工程、创中医药著作,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形象表达,抓准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力点。
在建院65周年之际,医院创意设计了彰显其文化内涵的动漫形象——安安、中中。目前,这两个动漫形象已运用于多种场景。医院积极开发利用院区中医药文化资源,成功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等。
医院以中医药文化及临床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出版了以中药科普专著《中药望闻问切》为代表的系列著作,相关作品荣获2020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4有”统筹突出文化建设关键点
国医大师有传承。医院定期开展干部职工及在院学生与国医大师“面对面”活动,鼓励青年人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熟读经典古籍,通晓医理方药,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医院积极参加国家中医药局“中医经典普及化——中医药古籍短视频”项目,其中国医大师徐经世参与完成了《脉经》的拍摄工作。
国际视野有关注。医院牵头组建第七批援南苏丹中国医疗队。在南苏丹工作期间,该医疗队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特色优势,以党建促进业务精进、以过硬的本领救治当地患者,并选送数十名南苏丹医务人员赴中国进行短期中医药研修培训。该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医院接待多批次留学生实践学习和国内外参观团学习考察,得到一致称赞。
宣传推进有深度。医院一方面联合媒体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如组织参加安徽省暨合肥市“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世界养生大会百名专家义诊等;另一方面,注重与媒体合作,录制健康类专题节目900多期,并与媒体联合开展膏方进补体验、冬病夏治、辨识草药、中医健康大讲堂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的吸引力。
服务社会有担当。医院坚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前有医联体签约成员单位34家,取得明显合作成效,并分别与亳州市中医院、黄山市政府合作,推进安徽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第二批安徽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作为副会长单位,医院积极参与创立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会,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髓,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提升中医药文化研究水平,调动和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进”融合挖掘文化建设根本点
医院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养老机构的“5进”活动。
医院与合肥市蜀山区签署协议,开展中医药进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感受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认同中医,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医院通过开展中医药知识授课、中医药传统技能展示、中医药文化创意作品制作、中医药故事征集与分享、中药材辨识等活动,促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同,全面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5进”既关注社会“一老一小”,又关注企事业单位员工和机关职员,还关注社区居民,具有普及范围广、社会可及性强等特点,有效提高了公众的中医养生保健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
(作者系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