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李华荣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关键一环。“十四五”期间,山西中医药大学部署开展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和基层适宜技术推广的“双基”实践项目,对来自地市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10006名医生进行了系统培训,为基层医生赋能,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实力”,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细分数据“大有文章”
万名基层医生培训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即理法方药、适宜技术、综合知识三大板块,参训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选择。参加培训的基层医生选择各板块内容的占比情况分别为:理法方药39.5%(3950人),适宜技术17.4%(1737人),综合知识43.1%(4319人)。
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所在单位层级结构、职称结构等4个维度对参训人员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也分别反映出一些规律,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
在年龄结构方面,41~50岁年龄段的学员选择理法方药、适宜技术、综合知识三大学习板块的占比均最高,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基层医生经过多年实践,对增强知识储备、提升服务能力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在理法方药板块中,50岁及以上人员占比达24.2%(955人),这提示,对中医辨证论治经验的需求与年龄具有正相关性;在适宜技术板块,30岁及以下人员占比较高,而60岁及以上人员数为0,这提示,因具有较强的实操性,适宜技术的开展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最大;在综合知识板块中,30~50岁人员则显示出较多培训需求,30岁以下人员占比较低。对年龄维度的分析提示我们,在开展培训和资源下沉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基层医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分层、分类的学习内容。
在性别结构方面,培训学员中女性占比约51.5%。女性学员占比较大可能与基层女性医务人员数量增加相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她们对提升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在医疗资源下沉过程中,应多关注基层女性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她们提供更适宜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在对单位层级结构的分析中发现,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占比为44.8%(4482人),主要受训内容集中于适宜技术板块,占比达57.2%(994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占比达29.3%(2934人),主要受训内容集中于理法方药板块,占比达37.4%(1477人);乡村医生占比为13.2%(1317人),其中,受训内容选择理法方药板块的占比达30.1%(1188人),但选择适宜技术板块的占比几乎为0。这说明知识技能培训项目需向乡村一线倾斜,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以满足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
医生职称结构方面,初级职称占比44.9%,且在各学习板块占比均超43%,彰显了初级职称基层医生对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高度热情。
资源下沉须因地制宜
面向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理论、实践培训,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一种有效手段;基层医务人员在接受培养、培训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也可以为有的放矢推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资源下沉提供参考和借鉴。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需针对不同疾病特点而实施。就山西省而言,不同地区疾病分布呈现明显地域性,存在地域差异。如,大同市等北部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多发;运城市等南部地区夏季炎热,出现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风险较高;吕梁山区、太行山区则以地方病较为多见。这些现实情况要求在制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案时,必须因地制宜,精准针对不同地区的疾病特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应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资源下沉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在基层,疾病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卫生和医疗资源紧密相关。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有时会出现资源供给与基层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若只是按照自身意愿传授技术,而不考虑基层实际需求,将导致资源浪费,无法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所以,广泛调研、深入沟通、以基层需求为导向,是保证资源下沉及时、准确的关键所在。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需建立反馈评估机制。虽然培训、派驻专家等方式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但往往缺乏可持续的反馈评估机制,难以巩固资源下沉的成果。因此须建立起医疗资源下沉的反馈机制,对阶段性医疗资源下沉进行评估,不断修正和完善下沉方案,保证优质医疗资源深度扎根、持续转化,实现基层医疗队伍的“自我造血”。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山西中医药大学将以万名基层医生培训为契机,深入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推进健康山西、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