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报即评
山西晋中今年将新增102台AED
本报讯 特约记者 郝东亮 近日从山西省晋中市红十字会获悉,今年晋中市将在现有282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基础上新增配置102台AED,并同步开展覆盖7100人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
据了解,自2020年起,山西省连续4年将AED配置列入民生工程。晋中市已累计在交通枢纽、文体场馆等重点区域布设282台AED,构建起“黄金4分钟”急救网络。此次新增的102台AED将重点覆盖高校、社区、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所有点位均经过人口密度、心源性疾病发生率等7项指标科学评估,确保设备“布得准、用得上”。
同时,晋中市计划为102个AED布设点培训6000名持证救护员,并为山西大学城11所高校免费培训1100名师生。培训采取“理论﹢实操”模式,学员需完成16学时的课程,系统掌握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包扎等8类急救技能。培训从教材编审到考核发证全程标准化,考核通过者将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用科学手段精准投放AED
□ 张暄(媒体人)
当发生心脏骤停时,在“黄金4分钟”内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防止猝死的办法之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许多地方将AED配置列入民生工程,有助于AED配置提速。与此同时,如何实现AED使用效能最大化,在解决配置不足的同时防止配置浪费,值得重视。
配置AED涉及资金投入、运行维护、使用效果反馈等多个方面。在个别地方,曾有群众反映,尽管AED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配置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比如AED在普通小区和农村尚不普及,一些AED放置位置过于隐蔽、不好找。这些情况提示,配置AED应以最大化提高使用效能为导向,通过科学选址,实现急救资源布局与老百姓需求的精准对接。晋中市靶向发力,通过对人口密度、心源性疾病发生率等7项指标进行综合测算,在高校、社区、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AED,有助于实现AED从粗放式覆盖向精准化投放的转变。
急救网络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用科学手段推进急救设备的精准覆盖,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务实,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够进一步调动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完善“救命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