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舌(媒体人)
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课间15分钟……春季新学期伊始,北京、天津、广东、河北、浙江温州、山东青岛、湖北武汉等多个省市出台政策,要求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时间。多地中小学校纷纷响应,给体育课和课间活动“加时”“加量”。这一积极变化,体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以体育人的重视,以及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践行。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关心青少年身体素质。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而言,运动尤为重要。通过体育课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可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可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调节身心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此外,体育活动还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其拼搏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例如,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田径、体操等体育项目能锻炼意志力。
然而,长期以来,学业压力让体育课边缘化,学生体质下降、肥胖率近视率攀升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上好体育课,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大关注点。国家层面早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保障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地也出台硬性规定,如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增加课间活动时间”等,北京近日发布的“体育八条”还特别强调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开足上好体育课,让校园更有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最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的城市,广东深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换来了“一升一降”——全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高超过6%,近视率下降超1%。这充分证明了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增强和健康促进的作用,也为中小学校开足体育课增添底气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学校要把体育老师配齐配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各地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扎扎实实抓好体育教学。
现阶段,一些地方和学校要做到“体育课天天有”,可能面临师资不够、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地方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开齐开足体育课护航。学校也应多花心思琢磨解决办法:在体育教学设计方面,可因地制宜推出体育活动内容,如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户外活动,弥补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也可通过创新体育项目,如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如跳绳、武术等,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
保障体育课有量更有质,关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每天一节体育课”能成为全国中小学校的标配,以体育促进孩子们的健康,让运动点亮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