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暄(媒体人)
近日,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院务委员、眼科主任秦兵担纲的“秦兵专家工作室”落户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保安社区五魁卫生室。此前,“秦兵专家工作室”已在该市沭阳县等地医院落户,此次落户五魁卫生室标志着帮扶范围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看到这样的新闻,大家伙儿可能会觉得纳闷:专家在村卫生室“落户”,能安心待下来吗?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慢慢变得冷清?是不是“大材小用”,值不值得推广?
回答以上问题,需要了解,这并不是个例。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当前,各地深入基层的名医(专家)工作室数量在增长。如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等地实现名医(专家)工作室乡镇(街道)全覆盖。从常理推断,专家们不可能“5﹢2”“白﹢黑”地待在基层,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在本单位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室”的牌子白挂了,这仍是一件值得推广的好事。
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言,此举表明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鲜明态度,有助于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民众扭转“大专家就该在大医院”的既有认识,带动更多资源、政策、制度安排向基层倾斜,助力基层强起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起来。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随着“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医院建设深入推进,对专家资源的需求十分旺盛,常常苦于不知如何与专家资源建立长久联系。挂上专家工作室牌子后,有临床、管理、科研上的问题找专家解答顺理成章,请其他专家前来帮扶也不用“怯场”了。
对专家自身而言,把工作室开到基层,既是一份“常来常往”的承诺,也是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大家伙儿自然会想着如何围绕专家所需尽可能创造条件,确保专家在诊疗、科研、带教等方面有获得感,出新成绩。
在此过程中,对专家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也应保持合理的预期:专家可能会因为设施设备等条件制约,无法充分施展本领,把疑难杂症在基层解决;专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分身乏术”、来的次数少了,或者关注的领域并没有完全契合居民的健康需求。对这些情况,既要有所预估,也可以通过完善工作的制度、流程设计,实现更精准的双向奔赴。
在基层打造留得住、接地气、用得好的专家工作室并非易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让更多专家乐于下沉基层、扎根基层,挂牌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