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医生)
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新一期“智慧父母研修班”开班。来听课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接受培训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父母”。在这里,家长们表示经历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共情孩子的压力,第一次体验被大声吼叫,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指导老师通过情景演练、互动问答等方式,一一模拟、解答学员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亲子交流问题。
对于这类培训班,社会上存在不少质疑和调侃的声音。有人认为,为人父母是人之天性,纵使父母言行有需要改进之处,也不能要求所有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尤其是一些机构还给培训班的学员颁发相关证书,似乎只有拿到证书才有资格当父母。还有人认为,培训机构开班搞智慧父母“速成”,不过是看准了父母的养娃焦虑,借此捞钱而已。
其实,对于部分父母而言,这类培训班的确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一些父母不知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全然不懂孩子的心理,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通过集中培训,这样的父母可以获得与孩子沟通的基本技巧,改掉一些不好的交流习惯,说不定可以改善亲子关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机构,还可提供亲子交流技巧专业培训,让参训的父母受益。
因此,对于“智慧父母研修班”开班并受到追捧的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培训是否有帮助,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这种培训班的出现也在提醒着广大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打交道,但不能依赖培训等方式追求“速成”,而是要日积月累,尤其要注重身教,比如要求孩子多读书和少玩手机,自己首先就要起到榜样作用。
当前,亲子交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出于个人原因,有些则与大环境有关。除了亲子交流培训班,社会还应提供更多相关服务,立足长远采取更多长效举措,帮助父母掌握亲子沟通技巧,让亲子关系更亲密、家庭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