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疾控工作者)
近日有媒体报道,“网络厕所”现象沉渣泛起。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第一条便是坚决打击“网络厕所”等行为。专项行动治理成果明显,清理了大量违规内容,大批违规账号与群组被处理。然而,一年多过去,部分“网络厕所”躲进了更加隐蔽的角落,用户甚至不乏未成年人。
“网络厕所”是指一些人在匿名性很强的网络平台或者评论区,肆意发表带有攻击性、侮辱性、低俗及充满负面情绪的言论。常表现为创建专门的机器人账号、贴吧、话题、群组等,通过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方式,接收并发布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嘲讽讥笑、恶意评价、诅咒谩骂信息。
这种肆无忌惮的网络暴力,让受害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其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是“网络厕所”中的不少参与者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不良环境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三观与心智,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厕所”在二次元、追星族、游戏圈等亚文化圈中较为流行,这些圈子相对小众和封闭,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监管和治理难度大。对于“网络厕所”的治理,不能停留在封号、删帖等简单措施上,而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成因,从制度、平台、家校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厕所”等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加大处罚力度;网络平台应肩负起责任,聚焦重点环节、版块和功能,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厕所”等违规内容的识别和过滤,完善内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用户信用体系;家庭和学校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培养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的不良行为。
另外,打击“网络厕所”要善于发挥网友监督的力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网民积极参与举报投诉,共同抵制网络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