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小弦 周润琪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拓展了人际交往方式,线上社交突破了线下社交的时空局限,使人们更加广泛且深入地接触他人生活并参与其中。由此也引发了线上社交的社会效应讨论,如在社会信任、社会心态、身心健康等层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线上社交对于个体而言存在正负两种方向的健康效应:
正向健康效应指线上社交带来的心理状态的全面优化。这种观点认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线上社交能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情感支持和群体认同等,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负向健康效应则揭示了线上社交对个体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线上社交强化了虚拟和现实的区隔,加剧排斥、孤独等负面心态,长时间沉迷网络更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抑郁等心理疾病。
笔者利用全国范围内的最新代表性调查数据,对比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在各社会网络指标上的区别,探讨不同社会交往模式的群体特征,并重点关注它们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笔者发现,以线上社交为代表的新型社交模式在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线上社交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线上社交兼具现实性和虚拟性。线上社交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通过朋友圈、聊天群等功能强化了原有的线下社交,将原有的线下面对面拜访转化成了“点赞”“表情包”等线上符号。这为行动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交往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强化既有的情感连接,让人们更加便捷地感知来自熟人社会的情感联系,维护既有的人际关系。线上社交的虚拟性则有利于人们与现实生活中的陌生人建立联系,使之可以在其中宣泄情感、发展兴趣,从而获得情感支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益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以上发现提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正确发挥线上社交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充分认识线上社交对于拓宽个体社会网络、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鼓励人们正确使用网络,合理利用互联网接触多元世界,充分发挥线上社交对提高生活福祉、提升网络社会治理水平的作用。
尽管线上社交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但互联网带来的数字伤害也不应被忽视。需要特别关注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模式可能造成的健康负效应,避免数字伤害对微观个体和宏观社会的消极影响。此外,网络成瘾、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出现及其负面后果也同样屡见不鲜。数字时代应加强对虚拟社区的社会治理,鼓励互联网使用者和承载社交功能的各种网络平台共同营造良好的线上社交环境。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