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日前,某高校几名学生在解剖课堂上与大体老师的头骨合影,并将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还配文“医学生无所畏惧”。这一行为让不少人感到失望。
敬畏生命、尊重逝者,是每个人都要坚守的底线,更是不能触碰的红线。上述事件更折射出了人文关怀在医学教育上的短板,警示相关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精神培养。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精神。这些要求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明确了方向、给出了路径,很有现实针对性。
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本质的体现。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外,医学生更需要一颗有人文关怀的心。但现实中,对医学生的培养存在偏重专业技能学习,人文课比较单一、排课也不多的情况,使得人文关怀精神在医学教育阶段缺乏营养丰富的土壤。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不少人文课程、讲座,但是系统性不强,难以将其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需要强化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体系。比如,医学院校要从硬件上营造崇尚医学人文的环境,可通过建设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生命科学馆、医学博物馆等,让人文素养培育有形、有感、有效。当然,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润物细无声般言传身教会更好地帮助医学生成为“暖医”。
提前训练医学生“临床思维”,在实践中理解“看病人”而不是只“看病”。医务人员留心患者的一举一动,照顾患者的感受,做好疏导沟通,不仅能提升诊疗效率,更能让患者的内心感到温暖,积极配合治疗。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医学人文关怀的技巧、医患沟通交流的尺度会局限于课本上的一个个概念,无法感同身受。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生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临床实践训练过程中,搭建多维度人文素养实践平台,实有必要。如,有的学校鼓励低年级医学生去医院做导医员和志愿者,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医者、懂得患者,就取得了良好效果。
心怀仁爱,方能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医学生的培养,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上追求“至真”,也要在人文素养上追求“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