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少杰(媒体人)
8月31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谁在给男性患者做妇科类诊疗?》,文中提到,“宫腔镜检查”“宫颈癌筛查”“宫颈扩张术”等属于妇科类诊疗项目,但一些男性患者居然也产生了此类医保费用,甚至某些医院一年竟有1674次此类“奇葩”行为。9月1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谁在给女性患者做男科类诊疗?》,反映一些女性患者也产生了“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等男科类诊疗项目医保费用,某些医院一年开展了1263次。两篇文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近期,国家医保局在大数据筛查中发现这些现象,并分析了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部分原因。其中,有的属于医疗机构串换项目骗保,有的属于医疗机构为收费而乱开检查,有的属于医疗机构设立不合理收费套餐,有的属于医务人员通过医嘱模板化套取医保资金,有的属于参保人将本人医疗保障凭证借给他人冒名就医。
医保的核心理念是“互助共济”,让参保人患病时有保障,无病时利他人。上述欺诈骗保行为,不仅违法违规,对所有参保人权益的造成损害,更是刷新了公众认知的底线。网友评论中不乏“过分了”“性质好恶劣”“笑不活了”等内容,由此可见,公众对这些行为难以容忍。
从挂号到检查,要经过医院信息平台,以及医生、检查人员多道关口,一年内多次发生同类违规行为,除医生个人责任外,医疗机构也难辞其咎。两篇文章中还对违规次数最多的医疗机构、科室医生“指名道姓”,并进行汇总排名。对此,不少网友呼吁“必须严查”“必须重罚”。
这样的骗保闹剧,是对法律法规底线的一种挑战。杜绝此类“奇葩”诊疗,除了要严查重罚外,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流程,强化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防微杜渐、查漏补缺,尽可能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参保人的教育培训,做好普法宣传,引导社会各方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责任编辑:吴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