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近视既要防也要治。要在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持续提升防控效率的同时,对近视治疗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持续巩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与医疗机构落实、社会参与”的近视防控工作格局。
□姚常房(媒体人)
今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新版《指南》对2018年版进行更新和完善,介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措施,指明新形势下近视防治的科学路径。
近年来,我国有序推进制定近视防治政策、完善科学防治标准体系、提升科普宣传教育效果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努力,全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5.1%。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6岁儿童近视率分别为51.9%、12.7%,与2018年相比分别下降1.7和1.8个百分点。然而,近视仍然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新形势下,近视既要防也要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提高近视防治实效。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持续提升防控效率。新版《指南》提出的保护远视储备理念,应引起更多人关注。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让孩子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使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能够事半功倍。另外,新版《指南》根据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对近视进行分期,针对不同屈光状态人群提出防控措施,有利于更加精准地防控近视。同时,可以充分借力智能化手段,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和预测发生近视的危险因素,及时制定近视防控方案,让早干预再早一点。
在科学防控近视的同时,切莫忽视治疗。近年来,预防近视成为社会共识,家长、学校、医疗机构在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相对而言,各方对于近视治疗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如果近视控制得不好,高度近视易进展为病理性近视,进而可导致多种眼部并发症,危害不容小觑。这提醒,家长、学校应在发现孩子近视后及时向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支持;医疗机构则要严格遵守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路径等,确保近视治疗质量和效果。
保护好儿童青少年视力,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回答的一道考题。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个人、学校、家长、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要继续同向而行,持续巩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与医疗机构落实、社会参与”的近视防控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