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闽江
近期,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再度引发人们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互联网、移动终端更加普及、便捷,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不断变化。不少青少年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也有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大而出现心理问题。对此,亟须从以下几个方向着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让青少年学会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增强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其中在学校层面,要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抓住学生喜欢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特点,做精做细心理健康知识网络科普宣传,让青少年能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消除病耻感,获得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发挥朋辈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中的作用,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融入主题班会、学生活动、日常交流交往中;邀请校内外专家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讲座,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协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推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行动。将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以德育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把心理育人工作融入学科教育,发挥学科教师的育人效用,实现以智化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提升自我效能、增强自信等方面的作用,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以体强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提升幸福感等方面的作用,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以美润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实现以劳健心。
为青少年构建安全温暖的人际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安全的依恋关系主要包括安全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当个体出现困惑、挑战甚至遭受重大挫折时,良好的人际安全感会帮助其顺利度过艰难时期,反之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理解、关注,提供全面的情感支持。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学校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安全。社会也要积极营造友好的人际氛围,帮助青少年构建安全和谐的人际网络。
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家校协同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家庭要配合和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与老师沟通,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学校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定期向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正确看待孩子的个人发展与心理问题;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协助家长帮孩子度过心理困难期。
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学强调身心发展的连续性,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一阶段未被妥善解决的不良心理刺激。因此,将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构建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应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强化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大力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训,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机制,促进师资融通;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协同机制,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升学生心理问题处置效率和能力。
(作者系福建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