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尚(媒体人)
时下,一种名为“16:8”的间歇性禁食法风靡减肥圈。该禁食法要求每天只在8小时的窗口期内进食、剩余的16小时里禁食,由于无需运动,受到了许多减肥人士的追捧。而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一项在美国心脏协会会议上提交的新研究发现,与遵循传统饮食模式的人群相比,采用“16:8”间歇性禁食法减肥的人群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高91%。这项最新科学研究有助于消除减肥领域的“知识盲区”,为人们科学减肥消除隐患,更给苦苦寻找课题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们带来启示——把研究做到人们每一天的生活里。
不科学减肥方式屡见不鲜。比如,在网络平台上,经常有自媒体宣扬各种轻断食减肥方式,甚至断言“间歇性禁食可改善心脏代谢健康和血糖水平”,引发关注和效仿。有减肥人士坦言,踏上减肥之路如同走进迷宫,根本不知道哪条路能通往出口,本想通过禁食解决体重问题,却会发生低血糖、头晕、乏力等情况,也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问题。
解决肥胖、超重等问题,需要医学科研给出科学的答案,但这有时却被视为含金量低而得不到医学科研人员足够的重视。过往,一些医学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到临床大病诊治、大仪器大设备研发上,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关注较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健康科普领域“良币”供应不足,从而给“劣币”让渡了空间。比如,面对基于个体感受或者以兜售产品为目的的减肥经验传播,医学科研显然支持不够,在科学减肥知识的供给上存在空白点。殊不知,针对“16:8”间歇性禁食法的研究看似“冷门”,研究结果却可能成为让庞大减肥群体受益的“爆款”,有助于防止相关人群步入误区、因不当禁食出现健康危害,有助于产出巨大的健康效益。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方方面面似乎都有人在作指导,却也往往缺乏扎实的医学科研成果作支撑。为追求健康的人们铺就一条正道、坦途,医学科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