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予涵(职员)
自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正式施行。近年来,各地聚焦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向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老年人感受到了便利。不过,打造无障碍环境绝非一日之功,让城市环境真正实现无障碍,需要过三道关。
硬件设施关。这主要体现在交通出行设施和居家适老化改造两个方面。当前,城市里的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区域或场所均有无障碍设施,但存在设施不符合标准、设施之间衔接不顺畅等情况。比如,部分无障碍通道坡度不适宜轮椅通行,居住小区与街道、公共设施之间的无障碍设施缺少连接等,需要加大改造力度,实现无障碍设施的规范完善和互联贯通。此外,需要加快居家适老化改造,让残疾人、老年人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辅助器具适配等。
数字鸿沟关。各方要持续推动信息化和无障碍环境深度融合。比如,在更多手机应用中推行“长辈模式”,提供字体放大、配色调整、智能语音等服务,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人性化服务关。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各种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还包括无障碍社会服务。各行各业尤其是公共服务机构要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比如设置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窗口,开通绿色通道。在配备传统专属服务设施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配备盲人手机,向听力障碍人群提供手语服务等,有针对性地满足特殊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才能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有温度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