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懿辉 通讯员 张扬)近日,国际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肺癌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牵头,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共同参与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174名肺部多发性磨玻璃结节(GGO)患者进行主动随访研究,并公布患者生存数据。研究首次证实,在“外科治愈窗口期”内实施主动监测策略是安全可靠的,提出了“多发GGO的选择性根治术”,为即刻手术之外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随着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普及,GGO的检出率显著上升。这类病变多为多原发的早期肺癌,尽管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对有些患者做不到完全切除。“即刻切除所有病灶”的传统策略即使能完全切除,但往往面临患者肺功能损失大、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社会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探索更合理的替代策略成为临床医生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5个医疗中心的406名患者,共计1496个磨玻璃肺结节。42.9%(174/406)的患者有4个及以上的磨玻璃结节,结节的中位直径为0.8厘米。陈海泉指出,入组的患者每年接受胸部CT随访,若目标病灶在监测中出现进展但仍处于“外科治愈窗口期”,可继续主动监测随访;若超出窗口期,则建议进行手术切除。该研究中共有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研究显示,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100%,且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5.4个月,仅8.1%的患者出现病情进展,1.5%的患者出现新发病灶,8例接受手术患者均处于早期(IA1期),进一步分析提示预后良好。研究结果表明,主动监测的理念和实践,在多发性GGO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得到充分科学证实。
考虑到患者年龄、职业、婚育计划及病灶分布差异,陈海泉团队基于“肺功能损失评估”的三个不同场景,精准提出个体化管理策略:当所有病灶均为外周型时,切除后肺功能损失<20%时,可选择主动监测,或在不影响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的时机,行手术完整切除;当病灶较多或存在中央型病灶时,切除后肺功能损失>20%,可优先主动监测,避免大范围手术;对弥漫分布病灶,切除将导致肺功能严重损失,临床决策则应首先进行主动监测,选择性处理出现进展病灶,不建议全切除。
“最优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需充分结合患者的生活境况和肺功能状况综合考量。”陈海泉强调,在职患者需兼顾职业发展,年轻患者需考虑婚育安排,避免因手术带来的“生活轨迹改变”;而对于结节数量多、分布广的患者,手术方案更需平衡根治性和长期生活质量。
陈海泉表示,患者入组人数已超过研究计划,从目前患者的5年生存数据分析,主动监测是非常有效的策略,研究团队将继续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观察个别病灶进展后被迫手术患者的生存数据,为主动随访策略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最终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