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国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迎亚副研究员和张蕴晖教授课题组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全氟化合物暴露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子代出生结局和儿童早期生长有负面作用。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环境化学快报》上。
全氟化合物是一类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因其出色的防水、防油、防污和耐高温性能,被广泛用于制造不粘锅涂层、防水防污的户外用品(如防水外套和帐篷)、食品包装材料(如防油纸和微波炉爆米花袋),并在半导体和印刷电路板、工业润滑剂、消防泡沫、纺织品涂层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氟化合物分子结构极其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可在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长期积累,并通过多种途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张蕴晖介绍,课题组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就孕妇在宫内高糖状态下因膳食等途径接触全氟化学物,其子代生长发育受影响情况开展了研究。
课题组纳入1064对母婴,包括532对妊娠糖尿病母婴、532对健康母婴,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母婴脐带血血清中11种传统和新型全氟化学物浓度。结果发现,大部分脐血样本中均检测出全氟化学物,其中,用于生产不粘锅特氟龙涂层和防水织物涂层的全氟辛酸浓度最高,其次为用于消防泡沫、电镀及半导体行业的全氟辛烷磺酸。此外,作为全氟辛烷磺酸的替代物,新型化合物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在脐血样本中的检出浓度也不低。
深入研究发现,在孕期高血糖背景下,全氟化合物暴露会引发孕妇提前分娩,增加新生儿出现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出生结局的风险。通过对儿童早期发育进一步随访,并结合我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分析发现,儿童出生前接触全氟化合物与其早期生长速度减缓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进一步通过复合暴露评估发现,在所检测的11种全氟化合物中,全氟辛酸的短链替代物全氟丁酸对儿童早期发育的影响最为显著。这提示,相关部门需加强对该类替代物安全性的研究和关注。
张蕴晖认为,孕妇和儿童是环境健康损害的敏感人群,在未来的新污染物治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有潜在生殖发育毒性的化学品安全性评估,并建立重点管控污染物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