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婷 通讯员 周妍)近日,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主研发的“肿瘤重症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投入临床使用。作为国内首个实现肿瘤重症全程数字化管理的专科系统,其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打通医院诊疗系统、设备数据全链条,实现“多维度数据采集—肿瘤专科智能评分—临床辅助决策预警”全流程联动,将救治响应速度提升50%。该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悉,该系统打破“数据孤岛”模式,通过全链条实时整合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及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流,赋能临床危险分层评估,可做到每5分钟更新患者生命体征热力图,在30秒内触发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等临床突发事件风险预警,构建动态“生命画像”,实现智能诊疗。
该系统在智能化全方位抓取数据的同时,实现重症护理记录自动化生成与部分病历辅助书写,精准记录诊疗数据,并同步满足多部门数据提取需求,可显著减轻临床医务人员病历手工录入负担,确保诊疗信息完整性与及时性。
同时,该系统建立了大数据本地化分层存储架构。自上线以来,其已积累1000余例重症病例全维度数据,破解肿瘤重症科研病例异质性大、样本少、周期短的困境,形成大规模数据“集成部队”,为科研产出储能蓄力。
医疗质量数据关乎专科临床管理水平。过去的模式是通过分析特定病例来控制医疗质量,难以精确获取全年甚至季度的医疗质量数据。该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季度级质控指标,通过人工智能建模分析医疗数据变化趋势,构建“数据采集—智能评分—决策预警”质控闭环,全面、全程、全局统筹医疗数据,为临床质量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