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田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冯杰雄教授和朱天琦副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了术前雾化吸入吲哚菁绿在胸腔镜下精准切除先天性肺畸形病灶中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患儿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准和安全的手术治疗新方法。近日,该研究成果论文在美国小儿外科协会期刊《小儿外科杂志》上发表。
先天性肺畸形是一类涉及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和肺隔离症。尽管这类病变是良性的,但国内外普遍采用早期手术切除的方式降低感染和癌变的风险,肺叶切除长期被作为标准治疗手段。
国外一项针对接受过手术的先天性肺畸形学龄期儿童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多达40%的患者存在运动耐受力下降,这很可能与正常肺组织损失过多有关。如何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一直是这类手术的难题。
吲哚菁绿是一种无辐射荧光造影剂。该研究团队创新性采用术前雾化吸入吲哚菁绿的方法,辅助以荧光成像技术导航,精准定位病灶并切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部组织。该研究团队对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同济医院小儿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名先天性肺畸形患儿采用了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前瞻性分析发现,吲哚菁绿组患儿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肺通气功能改善显著优于传统手术组,且无病灶残留或复发。
同济医院联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多中心匹配对照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吲哚菁绿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传统手术组没有差异,但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显示出更快的恢复趋势。
研究表明,这种手术方法不仅可提高胸腔镜手术的可操作性,还有助于先天性肺畸形患儿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长期预后,为未来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