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陈恔 特约记者 段文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再灌注疗法引发的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是目前临床上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我国学者开展的系列研究,为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发病机制、预后预测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论文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循环》上。
该系列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胡晓敏副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岩研究员团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团队,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铤副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
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血流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心肌损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溶栓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充分地恢复冠状动脉血供,即再灌。但这一过程本身也会引起不可逆的心脏损伤和心肌细胞死亡,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损伤。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仍是防治心脏缺血损伤的重要手段,却面临治疗后5年内30%~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严峻挑战。提前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以便有效精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用于高风险患者的有效临床生物标志物。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在调节炎症信号和细胞死亡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可在外周血中被检测到,可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但其在细胞外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
此项研究招募了437名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发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患者术后6小时的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水平明显高于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
通过动物实验,团队发现,细胞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作用于心肌细胞、炎症细胞和内皮细胞,引起其损伤、炎症和功能紊乱,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再灌诱导的炎症和心血管损伤;利用中和抗体阻断细胞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的作用,可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
在机制研究方面,团队发现,细胞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作为新型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与其受体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进一步激活钙/钙调蛋白激酶Ⅱ,可在心肌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引起损伤效应。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浓度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层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细胞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参与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具有为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策略的潜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