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喻晶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团队、刘智教授团队、陈卫华教授团队经过5年的合作研究发现,活体微生物长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能促进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该研究为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论文12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上。
肝细胞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手术切除作为早期和部分中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推荐疗法,具有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长期生存率高等特点。术后肝功能恢复在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肝轴可调节肝脏的功能。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肝功能障碍相关,在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中肠道微生物群作用的系统评估仍然缺乏,尤其在关键微生物种类的鉴定和在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的验证方面仍存在大量未知。
该研究首先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分析,阐明了术后肝功能恢复对肝细胞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性,并鉴定了影响肝功能恢复的一种关键肠道微生物——长双歧杆菌。随后在构建的肝损伤肝切除小鼠模型中,通过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程度不同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粪便微生物,以及长双歧杆菌,证明了肝功能恢复与肠道微生物尤其是长双歧杆菌有关。接下来,在一项开放、随机、空白对照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证实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口服含有长双歧杆菌的活体微生物可以显著改善术后肝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同时延长一年总生存期。
在机制上,通过多组学的分析及验证,研究者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在此过程中的有益改变和关键代谢途径的变化,其中包括5-羟色胺、次级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等在肠道中的含量增加。这些关键代谢物随后通过肠肝轴进入肝脏,起到了减少肝脏炎症反应、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和促进肝细胞增殖,最终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