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晨光给北京回龙观医院科研教学康复楼镀上暖色。几天前,楼内墨香与生活气息交织,来自全市16区多家精神卫生机构的23支代表队、近200名精神康复者齐聚于此——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北京回龙观医院承办的“北京市第十一届精神康复者职业技能大赛”正在举行。大赛紧扣康复核心,设置“福画疗心—情绪训练”“独立生活实训—模拟超市智慧购物”“体重管理—膳食结构搭配”“匠心巧手—木工组装技能”“语路通心—信息传递协力”五个比赛项目。在这里,精神康复者成为舞台的主角,在竞技角逐中展现他们回归社会、好好生活的能力和底气。
□本报记者 魏婉笛

①

②

③
①大赛现场,康复者在赛后同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文艺表演。
②“福画疗心”项目中,康复者正聚精会神地描画“福”字。
③“语路通心”项目中,康复者正在查看卡牌信息。
十余年接续,把“福”字写稳
“福画疗心”赛场的长桌前,22岁的小宇指尖捏着毛笔,在描红纸上略顿了顿。记得刚参与康复训练时,他连握笔都要康复治疗师手把手教,写歪的“福”字能叠成厚厚一沓。可今天,小宇神情专注,墨汁在红色卡纸上缓缓游走,“福”字竖笔直挺,撇捺间也有了舒展的弧度。
“福画疗心”是本届大赛第一个比赛项目,旨在锻炼参赛者的情绪调节能力、专注力与艺术表达能力。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福”字描绘,并在画面中央书写大“福”字。考官在评价作品完成度的基础上,考察参赛者在比赛期间的精神状态及行为规范。
“你这‘福’字的点画,比上次更稳了啊!”康复治疗师在小宇旁边轻轻说道。小宇抬头害羞一笑:“我私下一直练呢。”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崔勇是本次大赛的裁判之一。“今天的比赛是康复者们展现能力的契机,比赛内容也都源自日常生活场景。为了有更好的表现,大家在前期准备中会更努力地进行康复训练;因为比赛而产生的小小压力,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康复者的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崔勇站在场边为参赛者掐表计时,眼里有紧张也有欣慰。
对于大赛主持人、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心理治疗师李静雯来说,这项创始于2010年的赛事是她和许多北京地区精神卫生专业同行的共同记忆。创办以来,大赛通过综合锻炼康复者的动手能力、认知功能、情绪管理能力、团队协作及日常生活决策能力,已累计为近3万名精神康复者提供平台,为其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提供实践机会。
100元预算,藏着生活的底气
比赛现场布置快速变换,牛奶、卫生纸、厨具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货架上整齐摆放。张阿姨站在货架前,一手捏着100元“启动资金”和购物清单,一手在计算器上按得飞快。
比赛第二项“独立生活实训”为每位参赛者预设100元资金额度,要求其选购指定物品组合,计算总价与余额;同时利用剩余金额继续进行自由选购,并再次计算余额。比赛旨在考察参赛者的日常生活技能,特别是基础计算能力、大脑灵活性、计划能力与现场应变能力。
“纸巾12.99元一盒,办公笔29.99元一盒……所有商品一共94.34元。还能买个本子!孙子用得上。”张阿姨一边念叨一边迅速回到货架前,找到记事本放进购物篮,并很快举起手示意已完赛。在工作人员清点货物的间隙,张阿姨显得信心满满:“应该没错。我以后能自己去超市,不用麻烦孩子陪了。我也是‘有用’的人了!”
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除药物治疗外,精神康复对于预防疾病复发、减少精神残疾、恢复患者独立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关键。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印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要求具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出院康复评估、门诊就诊诊断评估,提供社区康复建议;鼓励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有条件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福利机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但由于医保管理政策、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等原因,很多医疗机构目前仍更多关注诊断和治疗环节,不少患者因缺乏全程康复管理而在离院后出现病情反复。
作为北京市精神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长期致力于精神康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探索医院—社区—家庭无缝衔接的全程干预模式。“医院多年来承办此项赛事,也希望能推动精神康复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普及化,努力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从理念走向现实。”杨甫德说,康复不是“用轮椅推着患者”,而是教会他们使用“拐杖”,最终帮助他们脱离辅助,自由地“把路走好”。
传递红帽子,敲开回归社会的门
“快点快点……完成啦!真不错啊,我们比第二名领先几秒钟!”
集体项目“语路通心”是整个赛场最“燃”的环节。在每队5名参赛者面前的桌上随机放置了16张卡牌(8对相同图案),背面朝上。每队首位参赛者佩戴红帽子,听到裁判指令后迅速跑至桌前,翻开一张卡牌后返回队伍,将帽子佩戴至第二位队员头上,同时仅通过口头语言告知所翻卡牌的图案及位置信息。第二位队员得到信息后戴着帽子跑至桌前,翻开另一张卡牌。若翻开的两张卡牌图案相同,则将其收走;图案不同,则将两张卡牌翻回背面朝上状态。其后队员以此类推,最后一位选手收走最后两张配对卡牌后完赛。
“小鸭子图案!在右边第二排第三个位置,千万别记错!”小林听到队友的信息后戴着帽子跑过去,翻开卡牌,牌面上的黄色小鸭子正对着她笑。“对啦对啦!”小林禁不住喊了出来。
这不仅是比赛,也是一群人在手拉着手闯关。事实上,十余年来,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也有其“变”和“不变”。“记得2010年第一届大赛时,还设置有包饺子、叠衣服等项目。”杨甫德回忆,从基础生活技能的训练,到逐渐开展“信息传递协力”“模拟超市智慧购物”等强调认知功能、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的集体项目,比赛内容的转变代表着其背后康复理念及康复目标的提升。
“过去,我们的目标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通过治疗不肇事’,但现在则强调患者的‘复原’。”杨甫德说,精神康复不仅针对精神障碍,还应包括躯体疾病。精神康复干预手段应从患者患病初期就介入,这样,患者在未来有极大可能像健康人一样完全适应社会,拥有自己向往的人生,“康复者需要的不是‘被照顾’,而是‘被信任’。”
歌声与微笑,努力找回生活的尊严
颁奖仪式上,昌平区代表队、北京回龙观医院代表队、朝阳区代表队、丰台区代表队参赛者分获个人比赛项目一等奖;解放军第984医院代表队、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代表队、门头沟区代表队等9支代表队获组织奖。仪式结束后,由康复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文艺演出继续“温暖加场”。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医患乐队唱起了歌曲《稻香》的动听旋律:
“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台下,人们手中的闪光灯汇成星海,有的康复者家属偷偷在灯光后面红了眼眶。
受邀参加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也举起手机记录下了许多动人的片段。“今天我在赛场看到的不是‘患者’,而是一群努力找回生活尊严的普通人。”陆林说,精神障碍康复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系统学科,需要卫生健康、残联系统、社区、学校等构建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研究数据,人的健康寿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期待创新更多像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形式,丰富精神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将“健康生活”的种子种进康复者心里。
(文中康复者皆为化名 北京回龙观医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