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疾控局监测应急处 魏超卓 满金宇
按照国家疾控局组建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部署,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简称“预警指挥中心”)建设,打造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监测—预警—指挥—处置”一体化工作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省市县三级分步推进
组建预警指挥中心是疾控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平急结合”、高效应对传染病疫情的保障。黑龙江省将建设预警指挥中心纳入省委能力作风建设攻坚清单,作为省委年度考核重点任务,组建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志包保推进。下发相关文件,要求省、市两级疾控中心组建预警指挥中心,县级疾控中心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由省级预警指挥中心承担监测管理、预警管理、指挥调度和技术研发等核心任务,市级预警指挥中心和县级工作专班重点做好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工作;要求各级预警指挥中心及工作专班横向统筹相关科(所),纵向贯通上下层级,合力打造完善顺畅的疾控系统内部指挥调度体系。
为夯实体制保障,黑龙江省科学制定疾控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细化方案,为省级预警指挥中心配备编制21人,明确由其统筹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调度工作,为实体化运行提供保障。目前,省级预警指挥中心已建设完成并实现实体化运行。
在推进省级预警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的同时,黑龙江省结合本省区位特点,选取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黑河4个重要口岸城市作为试点,探索建设市级预警指挥中心,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同步启动组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13个市级预警指挥中心和127个县级工作专班均组建完成,初步构建起情报信息统一汇聚、风险评估统一开展、调度指令统一下达、信息报告统一口径的“四统一”工作模式,推动横向统筹、纵向贯通的全省预警指挥体系逐步完善。
聚焦任务落实实体化运行初见成效
省级预警指挥中心成立以来,始终以提升监测敏感性和处置能力为核心,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优化联动模式,持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在守护群众健康、保障区域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核心职责。省级预警指挥中心根据监测管理、预警管理、指挥调度、技术研发4项核心任务,组建内部工作组,确保中心实体化运行。实施传染病调查处置响应管理工作制度,与各责任科(所)建立联动机制,统筹异常信号和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工作,全程动态反馈,确保形成处置闭环。
聚焦统筹监测。省级预警指挥中心与哈尔滨海关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每周互通口岸检疫数据,开展对与黑龙江省通航国家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收集工作,整合传染病报告、哨点监测、污水监测、东北亚疫情信息等多渠道监测数据,编制《黑龙江省传染病多渠道预警与风险评估周报》,与省委国安办、网信办及省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教育、海关、林草等部门共享,为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支撑。
聚焦苗头预警。省级预警指挥中心探索实行多渠道监测异常信号分级预警与处置机制,使疫情发现和处置提前一步,提高疫情识别敏感性和应急处置高效性。2025年1—8月,成功提示28起聚集性疫情苗头事件,推动提前处置,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全省涉及传染病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数量同比减少50%,发病病例数下降87.65%。
聚焦智慧疾控。省级预警指挥中心督导全省各地开展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工作,从源头保证数据质量。整合各方需求,全力推进省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确保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症候群监测信息系统等28个子系统今年底前投入使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人工智能﹢疾控”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在重点传染病预警预测、传染病早期识别、周报自动生成以及入境人员疾病鉴别等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聚焦工作闭环。省级预警指挥中心发挥从疫情感知到应急处置的“闭环盯办”作用,统筹指挥处置了大庆、双鸭山、齐齐哈尔等地传染病疫情20余起。对处置过程中发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识别能力不足的问题,及时报告至卫生健康部门,强化培训指导;对处置过程中发现的传染病信息迟报、漏报等情况,及时推送至监督部门,依法处理。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持续推进省、市两级预警指挥中心和县级工作专班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黑龙江省传染病多渠道监测异常信号分级预警与处置机制》,顺畅部门衔接,形成工作闭环;探索使用新技术赋能监测预警工作,依托联合实验室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预警、疾病早期识别、智能监测分析、多渠道监测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不断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案例分享
案例一
2025年5月5日,“五一”假期尾声,省级预警指挥中心值守人员通过疫情监测网络敏锐捕捉到异常信号:某医院报告1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中心值守人员梳理今年以来病例所在村屯传染病报告情况发现,2月份该村屯曾出现过相关病例,虽然间隔时间较长,但仍存在扩散传播风险。
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全程遵循“基层首报、市县级核查、省级调度、多部门联合处置”的工作流程,立即协调省疾控中心归口科室专业力量,并同步调度市、县疾控中心开展调查处置工作。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以及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处置,迅速明确了感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对风险人员持续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有效防止了疫情继续扩散。
案例二
2025年7月,省级预警指挥中心值守人员在日常监测中发现1例皮肤炭疽病例。根据事件风险等级,中心立即启动“黄色预警”,第一时间向省疾控中心分管领导汇报,同时通知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开展病例核实工作。接到指挥调度任务后,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一方面与当地疾控中心对接,初步核实病例信息;另一方面立即组建专业处置团队,派出流调、检验等专业骨干赶赴现场。
专业处置团队抵达现场后,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工作:1小时内完成与当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及属地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的对接,全面掌握病例发病过程、接触史及当地疫情现状,开展现场流调;2小时内结合现场情况制定初步调查方案,同步启动病例个案深度调查与密切接触者排查工作,确保风险人群“早识别、早管控”,会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排查感染源,做好无害化处理。为保障信息通畅,现场处置人员建立“每4小时汇报”机制,及时向省级预警指挥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反馈阶段性进展,便于后方动态调整处置策略。
经过高效协作,在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检测、防控措施落实等工作后,专业处置团队于72小时内提交了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全面梳理事件处置过程、风险评估结果及后续防控建议,实现“发现—上报—核实—处置—反馈—总结”的全流程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