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在政策推动和社会关注下持续发展。4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我国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多维特征与面临的关键挑战。
□ 本报记者 王潇雨
增强心理韧性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介绍,《报告》主编方联合全国79家机构,采集了覆盖各年龄段的逾17万份问卷,全面剖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
《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女性抑郁风险随年龄增长下降的趋势更明显;城市户口人群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农村户口人群。
研究人员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婚姻状况、工作时长、体质量指数、运动水平等均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具体而言,已婚人群的抑郁风险最低;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者抑郁风险较高;每周运动频率越高,抑郁风险越低。
《报告》指出,心理咨询服务的便利度和满意度与前两年基本持平。但是,国民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子女教育、情绪调节及心理疾病识别等方面亟待提升。
《报告》认为,需持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
“我们呼吁关注缺乏心理支持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同时,倡导大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与运动,增强心理韧性,减少压力和焦虑。”陈祉妍说。
倡导健康老年观
构建多维度支持体系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首次突破3亿。《报告》指出,我国中老年人虽整体情绪健康状况优于年轻人,但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自身老化和死亡的态度更消极,认知功能衰退的趋势也更显著。同时,高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问题。
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来看,老年人伴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其运动频率和日均步数与心理健康呈正向关联。此外,婚姻状况、子女状况和共同居住状况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与配偶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抑郁风险最低,而独居的老年人抑郁风险最高。
《报告》同时强调,应关注高龄老年人和缺乏家庭支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可通过构建积极老龄观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个人心理韧性增强、认知健康干预与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优化,破解老龄化社会心理困境。
“这些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心理韧性的培养,关注认知障碍的早期筛查。同时,需要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多维度支持,包括运动、饮食、脑力活动、社会交往、慢病管理等方面,从个体和社会层面树立积极的健康老年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娟表示。
关爱青少年群体
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报告》显示,留守青少年中近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高与父母情感关怀不足、亲子间缺乏心理健康沟通、父母以低效方式表达高期待等有关。如在父母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中,四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在学校,与老师关系疏远程度高、班级同学关系差的青少年,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均更高。
《报告》同时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其学习表现密切相关。在本次调查中存在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里,超过四成有“经常不想上学”的想法。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有更强的内部学习动机;而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的学生学业韧性更差,学习效能感更弱。
《报告》提出,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得到落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近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广泛推行社会情绪学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侯金芹呼吁,应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解决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缺与社会支持不足问题。
《报告》特别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抑郁风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圆建议,应通过全面提升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建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研制心理支持方案,强化家庭支持,借助新技术推动资源共享及加强心理课活动设计等措施,实现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支持。
合理使用短视频
避免沉迷影响健康
短视频凭借即时性、娱乐性和智能推荐,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但过度使用问题引发各界关注。
《报告》显示,青少年日均短视频使用时间超90分钟,大学生近180分钟,成年职业人群近140分钟。高强度使用短视频与抑郁风险、焦虑风险显著相关,建议增加现实人际支持,发展丰富的情绪调节方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菲介绍,《报告》显示,超两成青少年、三成左右大学生和逾四成成年人因长时间使用短视频,对睡眠或学习工作的精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农村户口、父母学历低或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青少年和大学生,以及中等学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成年人短视频使用强度更大。社会关系不佳,如留守青少年,父母关系不睦、师生或同学关系差的青少年或大学生,伴侣关系不好的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强度更大。长时间使用短视频与更高的抑郁、焦虑得分及更低的自我满意度相关,大学生和成年人适度使用(30~60分钟)短视频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此后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
《报告》提出,应合理管理短视频的使用时长,避免沉迷影响心理健康;养成健康的短视频观看习惯;培养和发展丰富的娱乐和情绪调节方式;强化现实的人际支持系统,满足情感需求;提升短视频使用素养与内容引导,发挥正向传播和价值观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