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 唐雪峰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省份,面临复杂严峻的传染病防控形势,尤其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任务更为艰巨。为有效应对以上挑战,四川省积极探索“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有效路径,建立全省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通过强化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传染病监测、研判、处置一体化运作,筑牢保障公众健康的坚实防线。
监测网络全面覆盖
早在2009年,四川省就建立了由23家网络实验室和30家哨点医院组成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哨点医院覆盖全省21个市(州),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020年,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四川省早谋划、早布局,实施呼吸道多病原监测试点工作,选择4家医院开展了涉及42种呼吸道病原体的多病原监测工作。
2024年,按照《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四川省再次扩点,目前已在全省21个市(州)的43家医院建立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哨点。这些哨点医院具备较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包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等类别,覆盖城乡不同区域,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全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各哨点医院负责收集、上报流感样病例信息及呼吸道样本,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在此基础上,选择7家工作基础好、有区域代表性的哨点医院及所在地市开展呼吸道多病原监测工作,实现从单一流感监测到流感并行新冠监测,再到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及特殊病例宏基因测序的监测网络升级,确保覆盖广泛、反应迅速。通过多病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传染病流行迹象,同时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感染情况,实现精准检测和治疗。通过特殊病例宏基因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可及时发现新发突发传染病。
四川省还依托监测网络开展流感新冠混合感染严重性研究,对高危人群、临床症状严重性及预后、经济负担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并根据研究结果开展健康宣教。哨点医院及各级疾控机构针对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显著增强了公众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为建设健康四川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共享透明高效
四川省积极推动哨点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自动抓取和信息共享,减少人工录入错误,提高数据质量和时效性。目前全省43家哨点医院均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判别、抓取、推送。
当发现疑似或确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时,如监测到甲型流感未分型阳性标本,疾控机构会及时反馈给哨点医院,哨点医院对病例进行追踪,了解其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治疗,提高治愈率。同时,哨点医院与疾控机构会立即启动联合防控措施,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点消毒等工作。监测数据的及时反馈也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四川省疾控中心构建了良好、畅通、快速的信息反馈沟通机制,每周通过正式文件形式将省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工作周报下发至各市(州),并依托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分享给县(市、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和透明度,促进了呼吸道传染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多家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数据,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医院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也为全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度融合多维协同
为提高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四川省建立了包括现场督导、技术指导、培训交流、日常沟通、考核评优在内的多维度协同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哨点医院进行现场督导,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会议,提升医务人员的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明确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责分工与合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
随着医防融合的不断深入,哨点医院采样数量每年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24年全省标本采集后48小时内送检率达99.43%,标本采集后7天内送检率达100%。同时,四川省疾控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根据地理特点,在四川省中部平原地区、川北、川东、川西和川南地区,建立了流感综合指数预警模型,分片区定期向公众发布流感指数,指导公众做好健康防护。
随着协同机制的深入实施,各哨点医院对呼吸道综合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时效性显著提升,医务人员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为全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四川省将继续深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持续优化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不断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升监测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探索构建预防、监测、检测、治疗、管理一体化防治模式,推动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全流程的优化完善,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实施社区参与策略,为增进全省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