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波 周志荣 丁凡
10月21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发生突发性海水倒灌。11月17—19日,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惠州市、深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等地低洼地区发生海水倒灌。今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海域突发异常高潮位,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海水倒灌是指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的现象,秋冬季节多见,多发生在河流的入海口以及沿海地区地势低洼处,天文大潮和风暴潮等气象现象是导致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海水倒灌会给公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多种影响,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包括由此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例如自然水体的水质恶化,导致弧菌感染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发生或异常增多,以及海水倒灌与毒性海藻爆发耦合发生带来的威胁等。海水倒灌事件发生后,如何科学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
关注陆地自然水体水质。海水倒灌会将来自陆地和毗邻水体的有机物质及无机物质混合,构成河口水中溶解性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发生海水倒灌后,河水中的总溶解氮、溶解无机氮、磷酸盐的浓度均会受到影响,总溶解氮的浓度可能高于正常自然水体的浓度。水体总溶解氮超标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质恶化,并可能引发蓝藻水华等生态问题。因此,发生海水倒灌后,相关部门需进行相应的水质监测并采取应对措施。
防范致病性弧菌。致病性弧菌如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等,是海水和河口水中的正常组成菌群,海水倒灌会导致河口水和内陆河水中的弧菌数量增加,从而带来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因此,在发生海水倒灌的区域,应加强对河口水和内陆河水中致病性弧菌的监测。
此外,还需注意对暴露途径的控制。对于涉水的工作和休闲娱乐场所,如果检测发现水体中弧菌和其他病原体含量高,此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宣教,减少其在相关环境的暴露。例如,避免生食生蚝以及其他甲壳类海产品;处理甲壳类海产品时要佩戴手套,在海边岩石工作时穿防护鞋以免割伤;身体有撕裂伤、穿刺伤、擦伤等情况时,不进行涉水活动,以避免创伤弧菌感染等。从事涉水活动后,用处理过的水淋浴,可以去除大部分病原体。
监测粪口传播疾病。有研究结果显示,海水倒灌后,95%的水样中肠球菌浓度超过了水上娱乐场所用水的标准,这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因此,要使用合适的监测系统来监测自然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特别是在温度、盐度和营养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生长的情况下;此外,还应采取措施防止或者降低海水倒灌带来的威胁。
从需要监测的病原体来看,由于海水倒灌会影响污水系统,因此需要重点关注通过受污染水体传播的疾病,特别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包括沙门菌、弯曲菌和导致腹泻的病毒感染。尽管这些病原体中的大多数并不是近岸海域正常组成菌群的一部分,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体能够在海滩泥沙中长时间存活。
针对以上威胁,可以从五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一是对经常有大量渗出的老旧污水管道系统进行硬化和封堵,以避免渗漏。二是对海岸排污口的排出物进行深井处置和再利用后,再排入海里。三是使用先进的处理方法对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靶向清除,以减少病原体和营养物质的播散。四是用污水管网替代依赖于重力沉降的化粪池系统,减少海水倒灌对排污系统的影响。五是要求养殖户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家禽和家畜的排泄物进行合适的处理。
警惕毒性海藻爆发性生长。海水倒灌还可能导致毒性海藻爆发性生长,从而使接触或饮用受影响水体的人和动物受到伤害。例如,蓝藻爆发产生的毒素能够在鱼类和贝壳类海产品中富集,人们食用这些海产品后,胃肠道、神经系统和皮肤均会受到影响。
如果海水倒灌和赤潮同时发生,建议公众不要食用受影响的蛤蚌、虾和牡蛎等海产品。如果海水倒灌和海藻爆发同时发生,应避免进行水上娱乐活动,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受海藻爆发影响的水进行灌溉;最好远离海岸以避免接触或者吸入雾化海水,减少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