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蕾
5月的重庆,万物欣欣向荣、热情似火。盛开的蓝花楹与绿树、街道相互映衬,构成了山城初夏的浪漫花路,迎接从大江南北而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代表们。5月22日,“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走进重庆现场交流活动如期而至。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构成了重庆这座城市的骨骼和脉络。回望重庆近百年的历史,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锤炼凝结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上海第一医学院专家西迁重庆、创业兴医的故事照亮了医者仁心。
活动开场,歌曲《勒是雾都》响起,“白大褂与说唱”的跨界碰撞让在场观众感受到医者精神的传承。正如歌中所唱:“长江的水流淌着红岩的魂,救死扶伤是中国医者的精神。脚下的路或许是爬不完的坡,没关系,所有困难我们化作歌。”
从“追光者”到“发光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重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红岩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有一支以“红岩”为名的医疗队。从抗震救灾到援外医疗,从深山巡诊到抗击疫情,他们始终高举着那支不灭的火把。
红岩医疗队队长、陆军第九五八医院卫勤处副处长冯成建介绍,该医疗队由医院原副院长、《红岩》作者罗广斌的家人——崔建新发起。红岩医疗队自组建以来,累计服务居民超10万人次。近年来,许多90后、00后医务人员加入医疗队,以先辈之精神为炬,给团队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让“红岩精神”在新征程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活动现场,该院放射科护士黄丹、眼科医生何翔宇和一名红岩医疗队队员的女儿雷雨歆带来散文诗朗诵《红岩的光阶》,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红岩烈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08年,黄丹16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黄丹所在学校的教学楼损毁严重,她和同学们被压在了残垣断壁下。受领救援任务的原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现为陆军第九五八医院)医疗救援队将她救出。从那一刻起,黄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10年后,黄丹从四川辗转来到重庆,成为陆军第九五八医院的一名护士。
得知医院组建红岩医疗队,黄丹第一个写信报名。她在信中恳请医院给她一次向社会报恩的机会,说她要像救过她的解放军战士一样,去做可以帮助别人的事情。
“红岩医疗队破格收编,再次将我破碎的16岁缝合,唯愿红岩印章拓印我的第二次人生——为健康守护!”黄丹在诗朗诵中说。
雷雨歆的父亲是红岩医疗队队员,也是一名援非医疗队队员。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健康成长。“我想像爸爸一样为大家筑起阻隔病痛的高墙。所以,我书包里常携带着创可贴,让校园里那些磕伤的同学,在第一时间疼痛更少一些。”孩子的话语童真而又真挚。
何翔宇出生于医学世家,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早早便坚定了从医的决心。因幼时曾目睹数位长辈因患青光眼而失去光明,他立志在致盲性眼病防治领域深耕。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有希望治愈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方法——干细胞移植。
“我成为了光的工兵,在暗黑地层向黎明挺进,试管丛林悬浮着光的胚胎,无数个干细胞正在练习眨眼回应……”何翔宇深情地讲述自己一路以来的坚持。从研究起步到论文发表,他和团队至今已奋战7年。论文经历了一次次推翻重排、大修、拒稿、重做实验、再投……直到2021年5月,何翔宇终于收到论文被接收的消息。
“我们听着‘红岩精神’的故事长大,如今也要在自己人生故事中勾勒出精彩笔画。”何翔宇坚定地说。
于道各努力 千里自同风
伴随着视频短片中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和欢笑,观众们的思绪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里。在“你好孩子”这一活动环节中,两名医生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重庆市与广东省广州市相距1200余公里,两名专业不同的医生却做着相同的事——守护万千家庭的生育梦。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黄国宁用科技突破生育边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用传统中医优化孕育生态。
黄国宁深耕生殖医学领域数十载,带领团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施试管婴儿技术,实现西部地区10余项技术突破,助力8万余名试管婴儿诞生。“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让广大不孕不育父母实现生命传承的愿望,让他们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满。”黄国宁说。
黄国宁始终坚信:医学进步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尖端科技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让看似渺茫的希望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不久前,我接诊了一对夫妇,他们已经生育了两个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孩子。该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生命健康,夫妇俩十分绝望。”黄国宁介绍,“我推荐他们采用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T)技术,俗称‘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如今,这对夫妇生下了一个非常健康、不带致病基因的孩子。”
黄国宁表示,在我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当下,作为生殖科医生,未来要在出生缺陷、遗传性疾病防治方面作出更多努力,让老百姓愿意生、生得好。
作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郜洁扎根中医妇科临床,钻研中医疗法,和团队致力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圆广大女性的“妈妈梦”。同时,她在海外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中医精华在海外枝繁叶茂。“我们的使命是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让更多女性怀得好、生得好。”郜洁表示。
2018年,郜洁在海外访学。她深入了解到当地对中医的迫切需求,于是与海外的中医同道共同建设海外工作站,开展系列学术讲座。“目前,工作站已经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接诊62万人次。”郜洁介绍,“有一名经历反复流产的外国患者找到我们。团队成员为其找到流产的原因,并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帮助她成功妊娠。她的家属握着我们的手说,是中医药让他们相信了生命的奇迹。”
“这些场景每天都在各个工作站上演,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医事业的决心。希望中医智慧跨越山海,为维护世界女性健康书写中国方案。”郜洁表示。
把青春奉献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海拔近4000米的川西高原上,有一朵‘格桑花’。她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加‘三支一扶’,在这里扎根16年;克服语言不通、交通闭塞的困境,走遍乡里的每一个角落,主动上门开展义诊、送药等健康服务;先后引领多名高校毕业生扎根于此,让‘留下来’成为基层健康守护的薪火传承。”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引出“高原芳华”环节的主人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沈富琼。
“麻邛乡海拔3940米,属于高原纯牧区,气候复杂多变,藏民居住分散,交通出行不便,工作和生活条件也艰苦。我和几名村医曾用40天走遍5个村600多户牧民家摸排,当时骑摩托车3个多小时才能到最远的牧民家。”沈富琼回忆,为了能单独开展巡诊,她下定决心学习骑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摔倒又爬起。后来她也学会了骑摩托车,让巡诊工作更加高效。“我还每天跟着一位热心姐姐学当地藏语,如今已经能熟练地用当地藏语交流病情了。”沈富琼说。
沈富琼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出诊的经历。一名70多岁的肺结核患者咳得很厉害,家人担心他时日不多。沈富琼徒步2个多小时到老人家中为他诊治疾病。经过七八天的治疗,老人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老人拉着我的手流泪了,他说‘太谢谢你啦,好姑娘’,让我尤为感动。”沈富琼回忆。
如今,脱贫攻坚让麻邛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了电,修了路,也有了网络。卫生院盖起了新楼房,条件越来越好。大学生村医队伍从沈富琼一人壮大到八人,他们发挥青年医者的知识和能力优势,创新性地为基层群众做好健康服务工作。
“我希望,能有更多大学生把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美的花朵!”沈富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