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姚常房
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卫生健康系统代表围绕“践行医者仁心 护佑人民健康”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见面会现场,既有近期被表彰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代表,也有“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从他们朴素的话语、温暖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到人民健康守护者的担当作为和无私奉献,也可以感受到卫生健康工作者奋进新征程的决心与信心。
无悔的坚守
无论是在偏僻的山村,还是在临床一线,无数医务工作者始终坚守初心,用医者仁心坚定地守护着每个人。
“我也许不是医术最好的医生,但我是离村民们‘最近’的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深情地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25年来,她以卫生室为家,跑遍了白秧坪村及周边6个村的每一条乡间小道,累计出诊行程达1万多公里,乡亲们对她的称呼也从“妹儿”“大嫂”到了如今的“伯母”。
在传统观念中,麻风病曾被视为“禁忌”。然而,当有机会选择是否留在麻风病区继续工作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还是选择了留下,这一留就是30年。患病以后,麻风病患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与日俱增。日常陪伴是邢少云经常做的一件事。“哪怕只是静静地坐在患者身边,倾听他的过往,也能让他感受到关怀和热忱。”邢少云说。
敢于迎难而上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开拓进取。
脑胶质瘤是一个特别难缠的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迎难而上,从事脑肿瘤综合治疗领域医教研工作37年,始终秉承“让更多患者活下去、好好活下去”的信念,不断探索创新。
“作为医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一定会付出100%的努力。”作为我国神经功能保护手术理念的率先实践者与手术策略的主要创建者,江涛带领团队用20年建成了“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多维组学数据库,发现并命名了一个全新的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融合基因。该基因作为脑胶质瘤新的分子诊断标记,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同时,自主研发的神经肿瘤靶向新药,已经成为国内原创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典范。
江涛表示,目前团队已经研发了新一代抗体,并且进入一期临床试验,从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来看,已获得初步结果。相信未来会给脑胶质瘤特别是癌症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坚持守正创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其传承好、发展好,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举例说,面对反复流产等生育难题,医生更多关注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临床妊娠率。她们首先用现代知识库和数据库构建大样本队列,然后系统地梳理患者的中医症候信息,找出演变规律,并用现代多组学技术赋能,找到中西医结合最佳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用人工智能收集客观化的望闻问切信息。同时,把中医妇科的面诊、舌诊进行深度融合,初步建立辅助决策辨证系统,帮助基层医生实现精准辨证。
在公共卫生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效,还能提升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代表、江苏省无锡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焦建栋举了一个例子:无锡市锡山区的吴老伯在参加癌症筛查时,被人工智能评估为胃癌高危。通过“绿色通道”,他被快速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他康复后,主动申请成为社区慢性病防控义务宣传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分析、风险评估等疾控领域继续实践探索。”焦建栋说。
点亮未来希望
“村级医疗设施、医疗条件、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看病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亲眼见证了乡村医疗的巨大变化,听到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杨世霞非常振奋。她深信,随着强基工程的深入实施,乡村医疗水平会有更大的变化,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到基层,村级健康网底也会筑得更牢,老百姓也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麻风病防治的征程中,邢少云看到了年轻人的工作热忱,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困惑。让年轻人在这份特殊的职业中找到荣誉感和价值感,是邢少云的重要工作之一。“让他们领悟到麻风病防治的远大意义,这是第一步。在工作上,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病区所有护士都一起见证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职业荣誉感在他们心中逐渐生根发芽。”邢少云认为,通过这样的“传帮带”,定能让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继续怀揣着爱心,去传承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
“疾控人是隐形的守护者,这份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更需要一代代的坚守和奉献。”焦建栋表示,培养年轻疾控人,关键在于筑牢思想根基,通过传承使命、实践磨砺、制度创新,激发其职业认同;还要为年轻人建立专项激励机制、容错机制,鼓励他们敢闯敢试。
“作为医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抓住临床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才能让我们的成果从实验室再回到临床,才能使患者获益。”江涛说,未来将带领团队,不断把研究成果推向临床,写进中国的治疗方案,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