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倩 黄镝
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介绍,将继续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0条举措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刘登峰介绍,为充分发挥卫生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更好推动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50条政策举措。
围绕50条举措,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纵向上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在横向上加强不同部门政策联动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
为了保障把科技资金投入到正确的方向上,发挥好效益,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如何接得住、管得好、出成果等方面下功夫。
刘登峰介绍,一是建立准确把握科技攻关任务的“三大清单”机制。“三大清单”分别为梳理卫生健康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需求清单”,凝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科学问题清单”,以及根据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转化为需要部署的“攻关任务清单”。
二是建立优秀科研项目主动发掘和主动支持的机制。主动发现那些“非做不可”的国家战略需求,“非你莫属”的创新路径和优势团队,有望产生真正解决问题的具有“非常期待”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等属性的优秀项目。
三是遴选优势团队集成攻关并做好管理服务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设计了一系列遴选机制,比如在公开竞争、公平公正打分的基础上,探索定向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尊重科研规律,赋予这些团队更大的资金使用权和技术路线的调整决策权,赋予他们科研成果更大的收益分配权益,更好地激励创新、实现转化。
多方协同打造深度融合创新生态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看来,产学研医多方创新协同,能够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也是医疗科技创新的关键。
“目前,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扭转了过去几十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企业还以代表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舞台。”张强介绍,上海联影现在已有超过3万台CT、磁共振、分子影像(PET/CT等)等服务于全球近80个国家14000多个医疗机构。中国的高端医疗装备及数智化医疗方案,不仅深受发达国家的欢迎,也在造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切实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作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医疗机构也加快了医工融合步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介绍,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平台,还在全国建立协作网和质控平台,不断吸引本领域特别是跨领域合作伙伴联合开展临床研究。目前,该院与20余家高校、30余家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该院以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更加聚焦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联合国内80家单位开展400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其中有20%以上的项目属于医工融合类项目。
“基于平台的建设,北京协和医院解决了不少临床难题。”张抒扬举例说,国产ECMO(体外膜肺氧合)主机已经获批上市,在全国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首个罕见病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线,指导基层医生做罕见病的诊疗;自主研发的外科随动臂,助力内镜外科进入精细化操作时代。
“在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药物疫苗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过程和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创新药物企业、创新疫苗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刘登峰指出,一是全链条强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比如国家围绕支持科技研发、优化价格管理、强化医保支付和推动商业保险发展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二是继续推动新一轮医药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新一轮重大专项仍然坚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比如四大慢性病、重大传染病,以及儿童疾病、罕见病、特殊用药场景等开展新药研发。三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门设立企业承担项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
注重需求评估引导药物研发生产
“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临床用药需求评估,主要通过制定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和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强化部门间药物政策协同,引导和支持药品的研发创新和生产供应,更好满足临床急需适宜的药品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副司长王雪涛说。
王雪涛介绍,在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申报方面,自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制定并发布5批共144个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已有32个药品获批上市,其中16个是罕见病用药。
在提升仿制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国内药品专利情况及临床供应短缺、研发生产动力不足的药品进行梳理遴选和论证,先后制定发布3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共有89个品种;目前已经有33个品种获批上市,其中有10个品种填补了国内治疗空白,5个品种填补了国产空白。
在完善鼓励研发药物政策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将以上清单和目录中的品种,纳入国家重大专项优先支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等,更好地引导企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申报。同时,每年对两个清单目录进行动态评估,推进鼓励研发和仿制药品药物政策的协调衔接。
随着政策利好的释放,医药行业迸发出更多创新活力。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斌介绍,“十四五”以来,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该公司近年来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都超过20%。
“恒瑞通过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加速创新药的临床转化,共同推动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戴洪斌介绍,恒瑞目前已实现17款创新药上市,并针对抗肿瘤临床药物进行重点投入。比如,恒瑞针对胃癌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上市以来已惠及30多万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