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倩 实习记者 蔡苏婷
在8月30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心脏大会(CHC)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并发出了发展生活方式医学的倡议。
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是个人行为。生活方式为何与医学扯上了关系?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达到治病或治未病的效果?在这场大会上,记者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良生活方式成发病“元凶”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依然在上升,疾病负担不容乐观。”胡盛寿介绍,目前全国心血管病患者有3.3亿人,每年约458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致死率的“拐点”尚未到来,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和住院费用仍在快速持续增加。
此外,胡盛寿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危险因素流行,将进一步促使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持续加重。
这与不良生活方式流行高度相关。胡盛寿列出了一组数据:过去30年,我国吸烟所致死亡人数增加;我国80%的居民每日摄入盐多于12.5克;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血脂异常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居民知晓率仅为30%,控制率不足10%。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慢性病致病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
“人群层面的生活方式改善获益优于治疗,生活方式医学可为疾病防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胡盛寿表示,如采取合适的生活方式医学措施,可以预防多达40%~60%的癌症,使糖尿病绝对风险降低20%。
而国内外多个指南也指出,生活方式医学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和基石。比如,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病指南强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在一生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基石。
生活方式既防病也治病
“生活方式处方如同药物处方一样,有着非常明确的频次、剂量、时间、形式、类型等,是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疾病量身定制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冯雪表示,“人体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而医学去研究这些自我修复能力时,发现一些特定的生活方式可以治疗疾病。这时,生活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医学处方。”
生活方式处方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不是随意为之。冯雪举例:“一名患者可能在25岁就被发现患了高血压,其血压值为160/100毫米汞柱,一般来说可能会给他用上降压药。但我们现在会首先考虑生活方式治疗方案,对他以前的生活方式进行复盘后,为他开出有针对性的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处方。针对高血压患者,我们会让他进行等长训练,也就是使其肌肉在保持一定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静止性收缩,类似于靠墙静蹲、平板支撑。大量的实验证据证明,患者训练8周以后能降低收缩压10个毫米汞柱左右,也就是几乎相当于一片降压药的效果。”
实际上,生活方式医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兴起20多年,我国起步较晚,但生活方式医学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胡盛寿介绍,生活方式医学有6个支柱,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戒烟限酒、压力管理、睡眠管理和社会支持。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生活方式医学在我国落地生根。2020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标志着生活方式医学在中国正式落地。该中心由心脏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健康教育中心、社区防治中心组成,围绕构建我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搭建平台、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生活方式医学的概念正在发芽,队伍也不断扩大。2022年9月,健康生活方式医学联盟成立。“该联盟旨在提升成员单位开展运动、营养、心理、睡眠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医学的干预技术能力,促进生活方式干预规范化管理,推动中国生活方式医学学科落地。”冯雪告诉记者,该联盟现有会员单位121家,预计3年内将增加至200家单位,辐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00家。目前,接触生活方式医学的科室大多为老年科、康复科、体检中心等科室。
促进生活方式医学生根需良方
生活方式医学要想突破重围开辟出一条新路,面临着不少系统性梗阻。
胡盛寿指出,目前我国生活方式医学面临4个主要问题:第一,机制研究及循证研究有待强化,需要寻找科学原理、干预靶点,制定规范和指南,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个体化的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等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收费难,医保支付难纳入,商业保险缺乏相关险种;第三,专业人才不足,从事生活方式医学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过去的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的人员,而生活方式医学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即医学、营养、运动、心理、睡眠、中医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第四,缺乏有效的推广及普及措施,如何提升基层生活方式医学实践的能力也是我国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此,胡盛寿在会上发出了五大倡议:一是大力推进“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基于爱国卫生运动成功经验,在国家层面制定实施规划方案,协调各部门制定相关制度。二是推动公立医院设立生活方式医学科,逐步形成公立医院主导、社会民办机构共同参与的我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临床医生应具备开具生活方式处方的能力。三是开设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发展学科,培养人才,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层人才的转型提供基础性支撑。建议医学院、医学专科院校开设生活方式医学专业。生活方式医学具有系统性,是跨学科的新兴医学学科,需要针对我国国情、民情展开更多的系统性研究。四是协同社会力量,促进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围绕生活方式医学基地建设、生活方式医学﹢大模型、人工智能体检、主动干预健康管理体系、可穿戴设备等进行研究开发。五是呼吁召开“中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大会”,促进学科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
【责任编辑:李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