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嵌玥 闫龑
2024年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为致敬白衣天使,推动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节日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者及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分享了护理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护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护士队伍持续壮大,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就振奋人心,未来同样充满希望。563万名护理工作者作为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应以此为荣,奋斗不息,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多元化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为护理工作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成为护理服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参加座谈会的多位一线护理人员,见证了护理服务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助产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助产士的服务理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事助产工作32年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房护士长吕艳发现,该院助产服务模式已经由过去的以医生为中心转化为以孕产妇为中心,助产士的专业优势被进一步挖掘,服务内涵随之拓展。
如今,产前、产时、产后的连续服务模式用上了不少新招数。“我们通过开设助产士门诊、产妇学校,开展陪伴分娩,优化分娩环境,着力缓解产妇的身体疼痛和心理焦虑,提升分娩体验。”吕艳介绍,助产士原先只关注产程进展和分娩安全,而现在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孕产妇的感受及其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的需求,竭力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的助产服务。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些创新性护理岗位的设置,填补了医疗服务的“缝隙”。该院护理部主任李葆华介绍,为了更好地对接肿瘤患者需求,会有专门的护士全程跟进肿瘤患者从就诊到检查预约、住院、手术、转科、出院后管理的各环节,帮助解决肿瘤患者的就医困难。此外,医院住院管理中心护士通过做好住院患者的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有效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日,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护理和老年有关慢性疾病护理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为此,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持续推动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东介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组织了518名南丁格尔志愿者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连续护理,服务群众近6000人次,在雪域高原上将护理服务送入百姓家中。
紧跟医疗发展步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更加推崇综合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也要求护理工作技术水平同步提高,这就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急诊科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诊治工作,这里急危重症患者多,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急诊护士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李彩霞介绍,为了适应医疗环境的变化,该院急诊科不断强化对护士的培训教育,进一步夯实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久前,该院急诊护理团队获得河北省急诊护士职业技能创新大赛团体第一名。
“在医院有一类特殊人群,他们每周2~3次往返于医院、家庭之间,风雨无阻。”每次看到血液透析患者,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护士长朱美娟内心都有一个想法:希望陪伴他们的日子更久一些,希望他们的生活更幸福一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带领肾内科护理团队紧密结合患者所需,从血管通路维护工作入手,持续改进方法,建立医护一体化血管通路管理模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1项,完成省级课题2项,获得第二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三等奖1项、全国医院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二等成果1项。
在推动临床护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立足专业,在发挥中医特色上下功夫。“医院通过开展中医护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提高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精准性,推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规范化、同质化、精准化、标准化建设,让中医护理精准为患者服务。”该院党委书记张艳军介绍,医院特色疗法中心开展了51项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达到标本兼治。
“输血”与“造血”并举,是持续提升薄弱地区护理水平的内生动力。作为一名二级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医院护理部主任王贵桃对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信心满满:“近两年来,随着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项目的开展,大量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尤其是北京专家通过讲座、培训、教学等多种方式传授护理专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服务能力。”
爱让护理有了“灵魂”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和患者打交道时间最长的就是护理工作者。他们的服务直接关系医疗质量安全,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没有爱的护理没有灵魂,没有专业的护理没有生命。”在李葆华看来,护理是爱和专业结合最密切的学科。它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要求护理工作者以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守护每一名患者的健康。
“15年前,我有幸成为护理团队的一员,一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朱美娟回忆,从初期面对患者、面对压力时的懵懂、无措到如今独当一面,她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血液透析患者相伴,彼此温暖前行。
从2020年起,朱美娟所在的医疗团队持续开展“保护透析生命线,我们一直在行动”基层帮扶工作。这支血管通路“护卫队”走进海南省各家血液净化中心,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诊疗及检查,并解答有关肾脏疾病的问题。截至目前,义诊受惠患者达数千人次。
“相比三级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社区护士执行医嘱的时间少一些,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时间多一些。”13年的社区护理生涯,让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毛辰深深感受到护理工作不只是技术操作,更多的是心灵沟通和精神抚慰。
“资源有限、人手紧张,是我们常常要应对的问题。”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毛辰往往需要在多个角色之间切换,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又是健康教育的传递者,更是患者情感的依靠。
毛辰对社区护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通过与居民建立稳定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我们感受到自己对居民健康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我相信社区护士可以成为社区健康维护的积极倡导者,健康管理、疾病管理、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经验传输者,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