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齐璐璐 通讯员张欣迪 朱恬)“确诊后,我的生活都变成了黑色,是您的团队让希望的光芒又照回了我的身上!”时隔3个月,已经完全康复的张先生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季彤教授发来短信。3个月前,由中山医院多学科专家协作实施的高难度颈动脉体瘤切除与颈内动脉重建手术,为他拆除了扎根颅底深处的“炸弹”。
2023年7月,31岁的张先生摸到右侧颈部有个明显的肿块,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右侧颈动脉体瘤ShamblinⅢ型。这是颈动脉体瘤中最严重的分型,手术难度大。2023年9月,他到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接诊的王洋副主任医师发现,这颗肿瘤已有鸡蛋般大小,像一个安置在颈部右侧的“炸弹”,且这颗“炸弹”还分散出众多“引线”,自颈部向内蔓延直达颅底,与颈内、外动脉及颈部其他重要的神经血管盘根交错。
季彤介绍,颈动脉体瘤是一种罕见且高度血管化的肿瘤,如果不及时救治,任由其生长,手术难度、神经损伤的风险以及肿瘤恶变的可能性都将成倍提高。目前,治疗该病没有特效药,手术切除是唯一选择。如何完整切除肿瘤又不损伤重要神经,是此次手术面临的难题。
口腔颌面外科团队会同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岳嘉宁副主任医师进行多学科团队讨论。由于肿瘤紧密包绕颈动脉,术中不可避免会涉及颈内动脉的部分切除及血管重建问题。若使用颈内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的方式重建血管,会有较高概率发生支架闭塞、脑梗等并发症。经过慎重权衡,团队决定采用患者自体的大隐静脉进行颈内动脉重建,这意味着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
手术分两步走。随着手术刀在神经血管中游走,医生们先抽丝剥茧地将肿瘤逐渐剥离,第一步的“拆弹”顺利完成。第二步的血管重建尤为关键。因被肿瘤严重侵犯,颈内动脉切除后的剩余部分,即用于血管重建的“地基”长度不到1厘米。同时,患者的右侧大脑半球处于低血供状态,时间一久会引发神经损伤、脑血栓等一系列问题。一旦吻合失败,还可能引发术中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最终,在麻醉科和手术室护理团队的协助下,口腔颌面外科与血管外科团队通力合作、精细操作,历经10个小时,顺利完成了整场手术。
术后,在重症监护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张先生恢复良好,一天后转回常规病房,并于10天后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