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世嘉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首届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训班在京启动。122名省级以上卫生健康系统学员接受国家层面的统一培训后,分赴各片区基地,开始为期一年的轮岗培训。
3个月以来,学员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培训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近日,记者跟随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调研组,赴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训基地采访。
思维跃迁——
从“各管一摊”到“共治一桌”
合理配置、科学调度,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大作用……接受国家层面培训后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华东片区分基地)轮岗的王默,如是总结心得体会。深耕临床与医院管理的他,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医政处的轮岗中,思想有了很大转变。“过去在医院关注个体和疾病,现在更关注群体和健康。”王默说。
身居疾控工作一线的张天琛,以从“技术执行者”到“全局谋划者”描述其在上海市疾控局(华东片区分基地)轮岗的转变。他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等处室,广泛参与应急演练、模拟制定疫情应对策略,加快补齐管理短板。“培训绝非简单的知识拼盘,而是要从社会共治的高度重塑工作思维和模式,培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理念。”张天琛说。
从事卫生健康行政工作的学员闵梦双,先后在上海市疾控中心(华东片区分基地)病原生物检定所、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所、传染病防治所轮岗。其间,她深入普陀区疾控中心等机构调研,参与奉贤区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手术室现场验收。从业务管理到疾控一线,在她看来,只有跳出管理看管理,才能突破管理的局限,更好地洞察全局,让卫生健康决策更系统、更接地气。
同为管理者的学员张小磊坦言,长期以来,对医院整体运行、现代化管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片区分基地)轮岗期间,他到呼吸内科、感染科、医务科、门诊办等科室及部门学习,参加7个临床科室、10个行政部门开展的理论培训,以前的短板被补齐。
“轮岗培训让我突破了既往‘医院等于治疗终端’的传统认知。”长期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中国疾控中心(华北片区分基地)学员黄晶表示,通过轮岗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的枢纽作用:既要将医院感染风险防控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的生命线,也要推动工作从患者管理向全人群健康干预转变,打造全链条健康管理路径。
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西北西南片区分基地),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感部的学员陈亿在该委体制改革与政策研究处、医政处的轮岗培训中,更全面地了解了省级层面的医防协同运作机制。他说:“最大的收获在于突破了以往医疗与公共卫生分立的思维局限,学会了以系统性思维解决问题。”
从国家顶层谋划到各片区精准施教,来自医院、疾控机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学员在业务交叉中突破认知局限,逐步实现从“各管一摊”到“共治一桌”的理念转变,并将其内化为更加系统、协同的治理能力。
成效初显——
实践更加系统、更加协同
“从个体救治到群体防治,再到社会共治,实践由点及面,更加系统化、协同化。”已在上海市疾控中心完成近1个月公共卫生培训的学员赖忠盟说。在该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应急管理处的轮岗中,赖忠盟表现出色,目前正重点参与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在综合实践中锤炼本领。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东片区分基地)的培训实践中,医政领域管理人员孙明明在该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带教下,全面学习了传染病防控与应急处置的“华山经验”,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的效能和潜力:自动搜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数据信息;当数据异常时,自动提示阳性病例,甚至预警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孙明明以城市生活污水传染病病原监测的实践为例介绍,该监测比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关口更靠前,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在他看来,新技术项目的应用在传染病防控和医疗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双促进”作用,为卫生健康部门快速响应、科学决策、及时调度赋能。
结合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三公”流调等培训内容,黄晶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北京协和医院与多层级疾控中心共建“信息共享通道”,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为技术支撑,着手建设医疗机构感染风险预警监测与处置体系;通过科技与机制双重创新,探索构建平急结合、智慧高效的感染风险防控“协和样板”,努力提升医疗机构防控效率与精准度。
陈亿参与了一个县的医防协同机制优化,工作成效显著。以往,该县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信息不通、资源分散,导致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不佳。“过去普遍关注治病,更多是在患者就诊时予以干预。根据培训传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理念,我提出搭建县、乡、村三级医防协同平台,推动该县人民医院与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共享数据,进一步健全、完善高危人群筛查、随访、健康教育等流程。”陈亿介绍。
该平台试点3个月后,该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有了明显改观。此外,在参与四川省大型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部署时,陈亿也充分借鉴培训中的“多部门联动”模式,参与设计了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信息实时互通机制,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
从重大活动保障到基层机制优化,学员们将系统思维与前沿技术理念有效协同,并广泛应用于医防协同实战,把培训成果转化为提升区域健康服务效能的生动实践,展现出初步成效。
统筹推进——
从顶层布局到片区协同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统筹指导下,培训基地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北西南五大片区稳步推进既懂医疗又懂预防还懂治理的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统一部署、统筹安排,为确保建设目标务期必成提供坚实保障。
连月来,培训基地各片区在落实好国家层面培训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机构或部门优势,因地制宜丰富培训内容,细化培训方案,为学员进行个性化施教。例如,华东片区组织学员参与“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医疗保障工作,让学员在实践中积累世界级赛事保障经验,掌握医疗保障中医务人员选择、反兴奋剂要求、药品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此外,该片区还组织学员参加上海市紧急医学救援综合演练,举行“医防管学术沙龙”等活动。
华西医院(西北西南片区分基地)通过“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方式,提升学员作为华西一分子的荣誉感、融入度;充分调动院内资源,将医防管相关学术会议、管理能力培训班等优质资源向学员开放,为丰富学员医疗和管理知识体系提供多元化渠道;强化培训考核管理,每月组织培训总结会、交流会,安排学员轮流汇报成果,为学员进步“加压”。
在疾控机构工作15年,学员宿昆第一次到医疗机构沉浸式“工作”、跟学。他用“货真价实”评价华西医院的培训安排:“医院建立‘一对一’带教机制,指导学员实质性参与科室及部门工作,授课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超过80%。”
随着培训走深走实,王默愈发认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华东片区的培训安排精准满足了这一需求。该片区依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高水平教学机构,重点对学员进行卫生经济学、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理论培养,以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
此外,各片区培训突出国际化视野,着力培养学员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能力。黄晶在接受国家集中培训后,赴香港接受为期3周的国际化培训。该培训聚焦国际卫生架构与大流行病跨境协作处置等展开教学,探索我国医防管融合赋能全球卫生治理的实践路径。其间,黄晶还走访了香港港怡医院、玛丽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公私营医疗协同、社区健康服务等场景案例使她深受启发。
“从宏观认识的转变,逐步落脚到微观的脚踏实地,培训正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学员跨部门的融合。下一阶段的培训将推动融合更加深入、业务更加协同。”黑龙江省疾控中心(东北片区分基地)学员王孟妍如是总结3个月的成长经历。
放眼全国,医防管“一盘棋”已渐入佳境。“下一步,将系统总结各片区培训进展成效与经验,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与培养模式,进一步健全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发展长效机制,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战略人才支撑。”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