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芳
走上发布台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雯在台下每个座位上放了一颗水果糖。
“在开始今天的发布前,我想请大家拿起座位上的糖,捏住鼻子,再放进嘴里。发现了吗?我们只能尝到甜味和酸味,其他水果口味消失了,就好像五颜六色的糖果变成了黑白照片。现在,松开鼻子,你能感受到的丰富的滋味,绝大部分来自我们的嗅觉……”在近日举行的“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脑认知科学专场上,作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人类嗅觉研究团队的代表,周雯以一个有趣的互动开始她的发布环节。
随后,嗅觉更惊人的作用被披露:大脑的健康风险,能被嗅觉“闻”出来!“嗅觉是感知觉的重要部分,嗅觉功能是反映脑认知健康的重要指标,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术副所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何生指出。而周雯所在团队研发的“心灵秀”本土化嗅觉功能评估与训练体系,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提供了创新的解决路径。
嗅觉——常被忽视的“健康哨兵”
21世纪,嗅觉对人来说有多重要呢?周雯讲起让她颇为在意的一件事情。
2011年,麦肯世界集团做了一个调查。受访者收到一份清单,上面包括化妆品、车、护照、手机、嗅觉等条目。问题是:如果只能保留这份清单上的两件东西,你会如何选择?来自世界各地的7000名16至30岁的年轻人参与了这项调查。他们中有一半人在嗅觉与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中选择了科技产品。
“我大概能理解年轻人的选择,大概是想拥抱科技发展的浪潮,与‘退化’的感官做个‘断舍离’。”周雯表示,自己在意的是,人们是否真的足够了解嗅觉。
刚刚的那个小互动,揭开了嗅觉作用的冰山一角,让人简单短暂地体验到因嗅觉减退而折损的幸福感。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人”来说,这足够重要。“然而,嗅觉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周雯进一步指出,研究发现,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如果嗅觉功能低下,5年后的死亡率会提升2.5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莫名出现嗅觉减退,还可能是帕金森病或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报警信号。
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嗅觉系统与大脑认知健康的密切关联。研究表明,嗅觉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这两类疾病最早显露的外部症状。周雯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在于,嗅觉处理的核心区域(如嗅球和内嗅皮层)在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中首当其冲,而这些区域又直接与大脑的边缘系统及认知中枢(如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相联。
例如,在帕金森病演化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神经纤维的缠结、路易小体的沉积这些退行性病变发生在嗅球,而嗅球是脑内嗅觉加工的第一站,此后才会累及低位的脑干乃至黑质和其他中脑、前脑的深部核团,造成明显震颤等运动症状。由于嗅觉障碍的出现远早于手抖、步态僵直等典型运动症状,等到患者因为运动症状就诊时,多巴胺能神经元往往已经死亡了60%~70%。这种解剖学上的紧密联系,使得嗅觉功能减退成为这两类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敏感生物标志物,为早期筛查提供了可观测的窗口。
她进一步指出,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作为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备两个关键特征:一是神经元一旦损伤便不可逆转,二是疾病前驱期可长达数年。正因如此,“早发现、早干预”成为延缓病情、保护认知功能的必由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明确将嗅觉减退或丧失列为诊断支持标准和前驱期标志。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至2030年,不少于80%的老年人能接受认知功能初筛。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两类退行性疾病影响65岁及以上人群中约8%的个体,疾病的社会负担非常重。”周雯表示,人们往往对嗅觉损伤不自知,亲友也无从觉察。“我们研发本土化嗅觉功能评估与训练体系,为的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嗅觉对大脑健康的反馈,为临床问题提供一个嗅觉维度的全新解决路径。”周雯说。
自研——绘制中国人的“嗅觉地图”
此前,嗅觉识别测验在海外已有应用,能否直接引入使用?对此,周雯表示,嗅觉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每种文化中都有各自生活中常见的气味,直接引进会面临“水土不服”。她举例说,根汁汽水在美国是很平常的饮料,国内民众却几乎没有接触过。在嗅觉识别测验时,即便可以闻清楚这个气味,也很难选出它的名字。由此可见,本土化非常重要。
为此,该团队选择了105种国内民众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请全国各地的人评选出最为熟悉且辨识度高的40种气味,包括花露水、芝麻油、四川辣酱等物品的气味,构建起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化气味库。数据显示,使用该气味库的受试者辨识正确率较使用欧美工具的受试者提升15%以上,这也意味着本土化的嗅觉功能检查信度高、效度好,且对我国民众的嗅觉功能检测针对性更强。
本土化的另一项任务则是建立一个普遍代表全中国嗅觉功能的大数据模型,作为衡量国人嗅觉功能的“标尺”,用来计算评估结果。周雯与团队坚持科学严谨的分层抽样方法,奔赴24个省(区、市),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系统采集了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群的嗅觉功能数据,全面覆盖地域、年龄与性别变量,最终构建起有高度代表性的全国大样本常模数据库。“此后,我们又不断对常模库进行扩充。目前,常模库中已经有了3万多份样本。”周雯说。
应用——照亮脑健康管理“三早”之路
有了数据,接下来就是应用。据介绍,本土化嗅觉功能评估与训练体系采用了软硬件结合的形式。团队借助智能终端的普及,与游戏开发团队合作开发了交互界面友好、流程标准化、数据流安全、运行稳定的云端交互平台,实现了评估自动化、数据云端化与督导远程化。以常用的嗅觉识别测验为例,使用嗅棒或香片提供气味,配合云端交互平台呈现的选项,受检者嗅闻气味,从4个选项中选择所闻气味的名字,系统可根据作答情况和人口学信息自动对比全国大样本常模,计算嗅觉功能评估结果。受试者仅需5至10分钟,即可获得个体化评估报告。
针对筛查发现的嗅觉障碍人群,团队配套开发了嗅觉康复训练体系。患者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接入,即可在平台引导下居家完成训练,并由专业人员远程督导,大幅提升治疗依从性。研究证实,嗅觉训练不仅有助于嗅觉功能恢复,还能改善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提升主观幸福感。
据了解,目前本土化嗅觉功能评估与训练体系已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全国百余家医疗机构投入临床使用,形成“筛查—干预”闭环。国内临床团队基于对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评估,建议在我国推广使用中国气味识别测验,以提高帕金森病检测灵敏度,并将其作为老年认知障碍早期筛查的工具。
“本土化嗅觉功能评估与训练体系的推广应用,有望帮助老年人提早5年‘嗅’出风险,在疾病早期实现广泛、低成本的筛查与干预,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减轻家庭与社会照护负担。”周雯表示,展望未来,团队期待将嗅觉功能评估纳入常规健康体检体系,推动脑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