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胡超婕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援疆人的初心。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江西省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的援疆故事已持续近30载。自江西省1997年成为首批援疆省份之一以来,一批批来自赣江之滨的青年跨越千山万水,远赴5000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
今年2月,江西省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抵达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与他们并肩奋斗的,还有同期抵达克孜勒苏中医医院(简称克州中医院)的第三批“组团式”中医药援疆医疗队(简称中医药援疆队)。7月,新一批“1﹢N”柔性援疆医疗队抵达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一簇接一簇的“映山红”在昆仑山下绽放,续写着赣疆情深、医者仁心的新时代“边塞曲”。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治病救人
从杨柳依依到戈壁雄浑,喉咙不时干燥,鼻腔时常带着血丝……这些是每个医疗援疆人绕不开的“考题”。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治病救人。援疆医疗队队员们迅速调整状态,积极投入到帮扶工作中。
孕妇臀位已临产,胎儿预估超4公斤,必须立即手术!今年3月,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接诊一名臀位临产、合并贫血且怀有巨大儿的危重孕产妇。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队员万俊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成功实施剖宫产手术,并在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时,运用由其引入阿克陶县的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止血。术后第四天,即将出院的维吾尔族产妇哽咽地说:“江西医生给了我和孩子第二次生命!”
“我们要让来自红土地的医疗技术在帕米尔高原扎根。”万俊说。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的首个季度,援疆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5034人次,开展手术155台,实施28项新技术,其中“烫伤创面中厚游离皮片移植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11项技术填补了当地医疗空白。
目前,江西省创新推行县级医院“1﹢N”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的效果正在显现。该模式由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和援疆前方指挥部统筹指导,建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负责、省直医院主要支撑、地市级医院共同参与”的帮扶体系——江西省内13家三甲医院以“院包科”形式驻点帮扶阿克陶县人民医院30个学科,实现学科援助全覆盖。在技术帮扶的同时,各帮扶医院大力支持受援医院硬件建设。2023年以来,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受捐核磁共振、胃肠镜、除颤仪、麻醉机、血液回收机、呼吸机、新生儿和危重症孕产妇监护救治仪器等医疗设备,结束了群众到外地做相关检查和治疗的历史。
江西医疗援疆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3年10月启动“江西红医生”公益行——援疆医生们深入边远乡村、社区、敬老院等,开展“光明行动”等系列活动。在到达阿克陶县的半年内,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累计开展义诊22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中医药援疆队开展“中医援疆行·赣克心连心”大型巡回义诊活动35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
播撒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2月,援疆医疗队队员尧斌抵达阿克陶县人民医院,这已是他第三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他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其引进的多项中医特色技术让众多患者获益。一名瘫痪在床7年并伴多发脑萎缩患者经他治疗后,能够被搀扶着站立行走,患者家属每次见到他直呼“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好、棒)”。
像尧斌这样,希望让中医特色技术绽放异彩的援疆人还有许多。江西省以克州中医院为载体,自2021年起派出3批共48名中医援疆专家,以岐黄之术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赣克两地文化习俗迥异,技术引进、管理举措制定等都要充分结合受援医院实际。中医药援疆队在入疆的3个月内,帮助受援医院完善内分泌科、疼痛微创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等11个学科,修订医疗质量管理、门诊相关管理等24项制度。此外,通过定期开展医保运营管理、医疗安全、科研申报等主题讲座,进一步推动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中医药资源在这里仍比较匮乏。”克州中医院挂职业务院长邵银进说。新疆民族地区传统医药多为世代口传,未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医疗队开展了不少实践与探索。”邵银进补充道。
“汉方维药相结合优势疗法是我们探索出的方法之一。”克州中医院门急诊部主任龚美富介绍。援疆队员们结合“帕雪雅”“特地民孜马地”等本地疗法,研发出中医药“调脂茶”“助眠饮”等特色方剂;整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推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中医服务模式。同时,他们带领受援医院制定当地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开设首个“咳嗽专病门诊”“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失眠门诊”等专病门诊,引进多项新技术填补当地微创、康复治疗等领域的技术空白。
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江西省强化援疆“造血”功能,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进受援医院学科建设,通过“组团式”帮扶与“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模式,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4月26日,阿克陶县人民医院获得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成为克州首家通过认证的县级医院。一个月后,援疆医疗队队员梁颖带队参加第五届“科学杯”全国康复治疗病例大赛与科普大赛,获病例、科普双项二等奖,取得新疆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
医疗援疆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今年初,第二次参加援疆医疗工作的医生黄旗迎来了最骄傲的时刻:她带教的司马义・胡大白地成功完成白内障手术,成为阿克陶县首名能自主开展该手术的本土医师。“看到司马义穿上手术服的那一刻,我想起当年带教我的老师。这就是传承——不仅治眼前之病,更育长远之才。”黄旗说。
科研能力提升也是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6月,中医药援疆队带领克州中医院申报克州科研项目12项,获20万元科研经费,实现受援医院科研数量和经费“双突破”。邵银进表示:“我们将继续依托‘团队带团队’的帮扶机制,让中医药科研种子在帕米尔高原‘开花结果’。”一项项成绩展示着边疆医疗事业在援疆力量推动下的蓬勃发展。
5000公里,是地图上横跨东西的遥远,却又因一份情谊而变得近在咫尺——援疆是使命,是责任,更是流淌在岁月里的绵长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