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473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医疗干预 从“更近”迈向“更早”","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7-31 09:03:01","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赵星月 一些老年人选择搬去医养结合机构,是缘于一次有惊无险的救治经历,希望自此距离医疗支持更近一点。在提供及时医疗干预的同时,医养结合机构也力求介入时机更早一些。近日,记者采访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发现,医疗干预正从“更近”向“更早”迈进。 提前介入 呵护老人...
□本报记者 赵星月

  一些老年人选择搬去医养结合机构,是缘于一次有惊无险的救治经历,希望自此距离医疗支持更近一点。在提供及时医疗干预的同时,医养结合机构也力求介入时机更早一些。近日,记者采访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发现,医疗干预正从“更近”向“更早”迈进。

提前介入
呵护老人精神心理健康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是赣西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下设宜春市老年护理院。基于专科优势,医院组建精神心理照护团队,为老年护理院入住老年人提供精神心理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治和护理服务。

  “持续而严重的焦虑、抑郁可能进展为情感障碍,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办理入住时,团队会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充分评估。”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宜春市老年护理院负责人杜小红说,老年人的躯体主诉较多,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部分在老年阶段属于正常情况,使用常规抑郁量表可能会将其误诊为抑郁症。为此,团队使用老年抑郁量表,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对情感障碍的预防不能过度,对认知障碍的预防则不能疏忽。老年人容易将一些生理变化简单归因于躯体疾病,而它们可能暗藏认知障碍的隐患,团队会密切关注他们的行为改变。”杜小红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介绍,许多老年人认为健忘、糊涂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与失智画不上等号,没必要干预,而阿尔茨海默病又与情绪密切相关。开展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教给老年人如何捕捉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同时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避免负面情绪肆意滋长,有助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平日里,宜春市老年护理院的医务人员会通过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鼓励他们的家人以远程探望等方式给予老年人更多陪伴和倾听。

  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敬老院认知障碍长者照护专区积极运用植物疗法、怀旧疗法、音乐疗法、作业疗法、色彩疗法等,帮助入住老年人维持认知功能、缓解病症。比如,院方收集老式粮油票,还原“虹桥菜市场”,为短时记忆缺失老年人提供一个理想的交流场所。在这里,老年人增进交流,共同重拾旧时记忆,寻回心灵归属。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不仅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作为老年病医院,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不断加深对脑心同治理论的理解,并根据老年人医疗与照护需求并行的特点,在老年医学科三病区设立医养结合病房,同步管理老年人躯体健康与精神心理健康。依托院内老年医学睡眠中心、老年心理健康中心,医务人员帮助入住老年人缓解睡眠障碍、加强情绪管理,于未病之时、细微之处守护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

早期筛查
突出预防保健作用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为右安门街道辖区8万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占比达32.7%。

  在该中心主任齐有胜看来,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而预防保健的主阵地又在社区和家庭,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需要更积极地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辖区养老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协议合作等方式,高效识别健康风险人群和亚健康状态老年人,将“早发现、早干预、强管理、重教育”的医疗服务嵌入老年人的生活场景,突出医养结合服务的预防保健作用。

  “我们主动为辖区3家养老机构提供定期巡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用药指导、紧急医疗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又在社区推出‘健康夜市’,设立‘摊位’提供健康义诊服务。”齐有胜介绍。

  预防保健重在一个“早”字。2024年,该中心找到突破口。作为北京市首批试点单位之一,该中心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老年整合照护模式,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度体检中,重点对“六大内在能力”(认知、运动、营养、心理、视力、听力)进行筛查与评估,将筛查结果异常老年人转入特色门诊进行干预管理,并与上级医院建立症状导向型转诊通道,逐步构建“社区筛查预警—专科精准诊疗—居家持续管理”的三级网络。

  “初筛以评估量表为主,扫二维码后在线上就能完成,小程序会提示筛查结果异常老年人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进一步评估。”齐有胜说,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存的特点,中心组建“三高共管﹢专病专管”多学科团队,开设糖尿病、脂肪肝等5个专病门诊,以及颈肩腰腿痛、失眠2个症状门诊。这些门诊不仅提供诊疗服务,更侧重于疾病的风险评估、长期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失能的发生。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所运营的上党区安馨养老康复中心,在收到老年人入住需求后,第一件事是派出医务人员进行入户筛查和评估,进而掌握老年人的患病情况和照护需求,待老年人入住后,再由中心评估小组进行更全面的综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包括个性化照护方案和风险防控预案,确保在日后的医疗照护中,将“防病于未然”落在实处。

多重干预
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

  跌倒是我国老年人因伤害导致死亡的首位原因。调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3至4人有跌倒的经历,且随年龄增加而风险升高。老年人容易跌倒,是肌肉流失、平衡力衰退、慢性病等原因叠加所致。

  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城发闵善康养中心,一场“不倒翁”行动,正在清除多重“路障”。该中心针对老年人跌倒的内在因素,加强对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我们为新入住及住院返回机构老年人开展跌倒评估,判断风险等级,在高风险老年人床尾悬挂红色标识,密切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并监测他们的生命体征,优化用药方案。”该中心养护部主任吕浩冉举例说,对服用镇静剂、降压药的老年人,医护团队会建议老年人服药后静坐或躺卧1小时,避免突然起身;对患有关节炎、痛风的老年人,会采用热敷、理疗,帮助他们缓解疼痛。

  日常训练和营养补充同样重要。吕浩冉说,护士们会组织活动能力尚可的老年人进行平衡与步态训练,达到强健骨骼、维持肌肉的目的,餐食中也会增加牛奶、豆制品,确保老年人对钙和维生素D的足量摄入。

  在外部环境方面,老年人房间均配备有智能音箱和分离式报警器。跌倒或坠床一旦发生,它们将以语音提醒的方式发出呼叫,便于医疗护理员第一时间发现。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金生怡养院,同样以智慧化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在院安全。该院联合电信部门为入住老年人定制具有紧急呼救、定位和通话功能的智能腕表,老年人若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一键”呼救就能获得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医疗护理员往往是老年人跌倒、坠床的第一发现人。因此,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医养中心非常注重对医疗护理员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该中心主任张大鸿说:“我们要求医疗护理员熟悉跌倒(坠床)处置应急预案、跌倒高风险老年人交接班流程,同时掌握助行器、康复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尽量减少跌倒、坠床给老年人造成的后续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