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89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菌群研究:在热闹中探门道","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6-26 10:30:29","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本报记者 吴倩 近年来,研究者、临床医生、企业掀起了一波肠道菌群研究热潮,试图打开肠道菌群影响人体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黑箱”。近日,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等单位主办的“CHINAGUT 2025中国肠道大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
□ 本报记者 吴倩

  近年来,研究者、临床医生、企业掀起了一波肠道菌群研究热潮,试图打开肠道菌群影响人体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黑箱”。近日,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等单位主办的“CHINAGUT 2025中国肠道大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全国从事肠道健康研究的相关人员相聚于这场大会,试图从中找到思考方向,为肠道菌群研究探索科学发展的门道。

肠道菌群逐渐现出真容

  肠道菌群研究的火热程度,从此次大会规模可见一斑。大会为期3天,共设微生物组、营养、消化系统疾病、免疫、代谢、神经、特殊人群、肠X轴、肿瘤、消化道生理等14个学术主题,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青年研究者分享了528个学术报告。

  在众多研究的推动下,肠道菌群逐渐现出真容。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讲席教授赵立平在会上介绍,肠道菌群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今年由我国学者牵头发表在iMeta上的一篇综述指出,肠道菌群与人体肝脏、心脏、大脑、肺、肾脏、骨骼、皮肤、生殖和内分泌9个器官/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经过20多年的研究,赵立平带领团队走在了肠道菌群基础研究前沿。去年,他们联合国外团队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鉴定出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关键作用的两组核心菌群——基石功能群与病生功能群。

  “虽然肠道里的细菌不停变化,但我们发现有一小部分细菌是共同发生变化的。在复杂多变的肠道系统里,这些共同发生变化的细菌构成了两个稳定且相互竞争的功能群,也就是基石功能群与病生功能群。”赵立平解释,这两组核心菌群构成类似跷跷板的模式,在你升我降的变化过程中,通过相反的代谢输出,对人体的免疫、代谢、营养、心理等产生影响和调节作用。

  赵立平表示,基于这项研究,未来有望通过菌群变化来预测疾病发生,对疾病进行分类,并预测治疗效果。其团队正在探索核心菌群疗法的临床价值,联合国内9家三甲医院针对9种候选适应证进行临床研究。

  “我们将基石功能群作为疾病干预的靶点。如果患者基石功能群的细菌数量少,可以通过提供专一精准的营养,提高菌群丰度,使其成为生态优势功能群,把相对有害的病生功能群压制下去,让患者的疾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赵立平说。

  “尽管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现在对于肠道菌群的正常结构以及核心菌群构成还没有形成共识,核心菌群的跷跷板模型也有待临床试验验证。”赵立平认为,研究清楚这一系列问题,至少需要使用微生物学、生态学、临床医学、免疫学、营养学、质量管理科学、进化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和人工智能9个学科的观念和技术。

为菌群移植探索边界

  随着对菌群认知的加深,肠道菌群移植技术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该技术首先需要通过离心、过滤等程序对正常人的粪便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健康肠道菌群,再将这些肠道菌群通过胃镜或肠镜下移植、灌肠等方法,移植到患者的肠道系统中,帮助患者重建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实现治疗和预防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目的。

  10多年前,此次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微生态医学科主任张发明选取当时在国内十分冷门的菌群移植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如今,他有了更多同路者,菌群移植相关研究呈井喷态势,国际顶级期刊出现大量研究论文,产业加快布局。

  张发明告诉记者,《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将肠道菌群移植列入医疗服务新增项目。但对于菌群移植到底能治疗哪些疾病,目前并没有划出明确边界,不同学科处于开放性的探索之中。

  2022年,张发明联合国外团队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一篇文章指出,过去10年间,全世界一共报道了85种疾病的患者接受过粪菌移植治疗,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从胃肠功能到精神疾病,从免疫紊乱到肿瘤治疗,菌群移植的研究半径不断拓展,微生态医学科应运而生。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一些传统治疗方式无法医治的疾病上迫切地寻求突破。张发明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渐冻症等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于2022年发表了全球首例用粪菌移植治疗渐冻症的研究报告。2年间,经过数个疗程的粪菌移植,患者的病情恶化两次得到逆转。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支撑性研究证据急剧增多,揭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要深入研究这些疾病的亚类,找到真正能从菌群移植中获益的适应证、疾病状态或者发展阶段。

  张发明正在联合国内外不同学科专家制定新的菌群移植专家共识,对不同疾病作出层级推荐,方便医生对适用于菌群移植治疗的疾病作出更为恰当的选择。比如,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耐药、肿瘤治疗后引发的肠道并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童年孤独症等。现有研究发现,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有效性超过90%,辅助治疗童年孤独症的有效性约为60%,治疗其他上述疾病的有效性为40%~80%。

在监管中寻找平衡

  菌群移植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已显现出积极成效,然而一些乱象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张发明说,治疗费用高昂及针对未验证适应证的过度营销就是突出的伦理问题,不少医生已经对技术的过度推广和滥用表达强烈的反对意见。赵立平也担心,研究准入门槛低导致在低水平临床应用上不断重复,出现了很多参差不齐甚至互相矛盾的结果。

  张发明思考,如何通过引导让从业者更加理性地对待菌群移植技术。他认为,既不能过度放纵,也不能过度限制,要在监管中寻找平衡,将粪菌移植推向标准化。

  据了解,全球对于粪菌移植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在美国,菌群移植被视为医疗技术和药物,医院获得批准后可以开展,同时美国已经批准了粪菌移植新药;英国将其作为未经许可药品管理,允许特定情况下使用,但需符合安全标准;意大利将其归类为移植组织,需符合组织工程法规;韩国则将其认定为医疗技术,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

  为了推动我国菌群移植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张发明与20多名专家共同编撰了《促进粪菌移植转化应用与可持续发展10条科学建议》,并在大会上发布。其中提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对粪菌移植监管模糊已经导致行业乱象,并对群体和个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国家需明确菌群移植的法律定位,为临床、医学研究和制药建立清晰的实施许可监管路径;倡导循证临床实践,遏制无证据的超适应证应用,医生在将菌群移植广泛应用于新适应证前应完成高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针对供体筛选、粪便样本收集、菌群制备、质量控制、储存运输及临床给药等菌群移植全流程,制定并强制执行详尽的、有科学依据的国家标准;推广以患者福祉和可及性为先的严肃医疗模式,在适当时机对价格进行监管,积极呼吁合理定价和公平可及;建立强制性的国家级菌群登记系统,追踪所有菌群移植治疗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能在数年后才出现的潜在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