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10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赋能","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22 08:09:2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 邹雨珮 刘怡欣 吴锦晖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又有一系列非特异性临床症候群,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谵妄、肌少症等,统称为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征往往和慢性疾病相互交织,且会对老年人用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老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 邹雨珮 刘怡欣 吴锦晖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又有一系列非特异性临床症候群,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谵妄、肌少症等,统称为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征往往和慢性疾病相互交织,且会对老年人用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爱老年人健康,除了要关注老年慢性疾病,还要关注老年综合征。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以创新医疗模式为突破口,除了针对老年慢性疾病的专科门诊外,还开设了多个老年特色门诊,包括老年肌少症门诊、运动处方门诊、护理门诊、认知障碍门诊等,覆盖疾病筛查、评估、干预、随访等全链条服务;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化干预和全程化管理,将老年医疗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核心”。

肌少症门诊:综合评估配合营养干预

  老年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与力量进行性丧失的综合征。有关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肌少症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肌少症会延长住院患者的恢复时间,使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长期需要别人照料,增加社会负担和患者死亡风险。研究证实,肌少症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密切相关,使本来已经罹患各类疾病的患者出现躯体功能恶化,增加疾病的并发症风险,导致预后不良。多项国内外研究表明,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进行及时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人预后功能。

  202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牵头制定《中国老年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强调应对肌少症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性评估,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进行营养和运动干预。

  2024年,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作为发起单位、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共同推动的“全国老年肌少症诊疗示范门诊项目”开始实施。门诊服务内容包含筛查、评估、干预、转诊和随访等,旨在全面普及肌少症早期识别及干预知识,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结局。

  作为首批全国老年肌少症诊疗示范门诊单位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积极采取社区联动的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社区医院下沉宣教等形式,积极向老年人群推广肌少症的概念,筛查高风险人群并尽早将其纳入肌少症门诊管理。通过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肌少症防治联盟”,形成“三级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网格化防控体系,使基层筛查覆盖率提升、高危人群干预率明显提高,为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示范样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肌少症门诊通过智慧化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完善化验检查项目,排除急危重恶器质性疾病,规范患者慢病诊疗及药物管理。通过评估,医生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肌少症、肌少症程度如何,并给予合适的生活方式指导,提供慢病管理的方法,监测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同时,根据患者基础疾病、消化功能等情况,给予个性化、精细化营养处方指导,教会老年人吃什么、怎么吃,补充各种营养要素。肌少症门诊还联合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制定个体化营养和运动处方,加强慢病共病管理和护理指导,提高老年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肌少症门诊患者在回家后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照护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连续性照护,很难保证康复和生活质量。针对家庭护理中缺乏科学指导的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在建立肌少症门诊的同时,增设了护理门诊,指导患者对自身疾病进行监测,教会其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以及功能训练;教授患者家属相应的护理知识,例如照顾患者在家中的日常起居、协助管理慢病患者的生活习惯等。全方位、科学系统的整体化照护工作,为老年患者提供“终身健康陪伴”,将对患者的营养补充、体力恢复、提高免疫力带来帮助。

运动处方门诊:首创双医师联合门诊模式

  运动干预是老年医学疾病康复中的重要部分,是防病和促健康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转变。运动干预可以通过步态分析、平衡测试等个性化评估方法,为老年人设计个性化、低风险的运动处方,帮助其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整体提升。当前,在我国一些临床实践中,运动干预主要由康复医师针对骨折、中风等疾病患者的急性、亚急性恢复期,或由骨外科医生针对肌骨疾病开展防治。由于慢性病共病多发、疾病背景复杂及认知不足等因素,老年群体往往难以获得全面的运动干预前评估、个性化的运动防治方案以及动态调整的运动处方。

  为实现运动处方技术在老年病临床管理中的全方位嵌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首创“临床﹢运动康复”双医师联合门诊模式,构建“评估—处方—执行—监测”的运动干预管理体系,既符合体卫融合、主动健康的政策导向,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老年疾病管理方案。

  在老年病管理中,临床医生通过掌握运动处方理论,从医学角度精准把握患者的运动需求;运动专家则通过深化老年疾病知识,更全面地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二者在联合门诊中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运动干预在老年共病防治中的作用。例如,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设计以低强度有氧为主的安全方案;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则共同制定抗阻训练计划以增强骨密度。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着力构建多维运动安全筛查体系,涵盖功能评估(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单腿站立等)、风险筛查(结合临床检查排除低血压、心律失常、关节损伤等禁忌证)、心肺评估(通过运动负荷试验确定安全阈值)等内容。综合考虑患者疾病特点、身体机能、个人偏好等,个性化定制运动处方。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干预效果,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运动强度、心率等指标;搭建数字化平台,支持处方动态调整和远程指导;启动社群管理,建立患者互助群组,通过“打卡”机制促进坚持;提供在线答疑,即时解决患者运动过程中的疑问。

  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医疗范式的变革。当医学的目光从延长生存期转向提升生命质量,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赋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这或许正是我国医疗体系在银发时代给出的最优解——用医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生命的黄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