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96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运用新技术 助力医疗质控工作再升级","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16 10:35:29","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日前,在健康报社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大型公立医院发展会议”上,一场围绕医疗质量的讨论热烈展开。与会嘉宾表示,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院要让优秀的质控理念和实践得以推广,让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落地,进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 ...
  日前,在健康报社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大型公立医院发展会议”上,一场围绕医疗质量的讨论热烈展开。与会嘉宾表示,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院要让优秀的质控理念和实践得以推广,让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落地,进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

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晓东:
数字化转型赋能医疗质控

  对医院来说,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着眼于过程质量管理,体现质量管理的广度;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质量体系构建,体现质量管理的深度。

  江苏省人民医院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为抓手,全方位强化医疗品质管理,构建起从领导层面到医疗组组长层面贯通的组织体系;发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指挥棒”作用,依托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诊疗规范体系;从医疗质量提升、流程改造、学科发展、业务管理、运营提升五个维度丰富质量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江苏省人民医院建设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监管系统,发挥大数据优势,定期通过系统采集数据,并与历史数据、省级指标、国家指标及院内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与评价分析,自动生成绩效分析报告,对院内上报的数据进行预评价工作,为辅助决策提供支持;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该系统包含众多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比如运营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医院各项指标及其变化;医务管理平台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进行管理,并可以实时进行考试培训;手术质量全流程管理系统能够综合考虑手术的紧急程度、预计时长、患者状况、医生工作安排和手术室的可用性,优化手术排班计划,同时实时监测各手术室的使用情况、手术实际开展情况等,达到手术室利用最大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计算机/数据中心主任邵尉:
打造AI质控体系新范式

  当前医院质控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力资源与质控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质控流程滞后性与碎片化并存,技术工具效能不足和规则引擎面临天花板。为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全面升级业务系统,依托“云原生、数据原生、智能原生”打造新一代医院数智业务平台,全面支持自主可控要求。2025年,医院将以人工智能(AI)技术精进原有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大模型的AI战略蓝图,助力医疗质量提升。

  一是构建以AI内涵质控为核心的全病历质控体系。针对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存在的缺陷,医院利用大模型技术在诊疗质量、诊疗行为、病案抽查方面发力,聚焦诊中和诊后场景,完善知识库与原有数据库,使AI实时质检,强化病历书写质控、诊疗质量质控、医保合规质控以及核心流程管理等。

  二是完善基于多步强化循证推理慢思考技术的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复杂诊疗场景,医院利用多步强化循证推理慢思考技术,并结合专业医生团队指导的知识推理及循证推理思维链,融合复杂病历关键指征及搜索推理,提升深层次诊断推理能力。

  三是基于AI构建全新VTE(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医院利用新技术可以深度学习和识别知识图谱的能力,对标全国标准,构建从预防、诊断、治疗到管理的全链条防治体系,同时引入AI自动评估技术,解决错评乱评与效率低下的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
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落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在管理平移方面,北大医院一是持续加大对北大医院太原医院(简称太原医院)派驻力度,实现同质化管理。截至2025年3月,北大医院累计派驻常驻专家54人,开展行政管理、门诊、手术、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教学、科研等工作,加快推进“品牌、技术、管理”平移,真正实现两院同质化发展。二是规范学科设置,统筹两院区资源。太原医院对标对表北大医院,重新梳理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平台学科、病房等资源。三是优化干部队伍,激发干事活力。两年时间内,太原医院完成了党支部换届、中层干部换届和护士长竞聘,注重人岗相适和班子结构优化,大胆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发展。四是注重人才引育,激活干事活力。太原医院通过人才招聘宣介活动引进人才,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

  在管理提升方面,太原医院举办行政管理沙龙,转变工作作风;落实绩效改革,提升运营效率;建立内控制度,降低医疗腐败风险;加强成本控制,提质降本增效;完成系统升级改造,推动智慧医院建设。

  在医疗技术平移方面,太原医院建设以来,全院共开展新技术261项,其中31项填补了山西省空白。令人欣慰的是,太原医院累计派出9批次216位科主任、护士长及学科骨干到北大医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脱产强化培训,返院后开展了新技术35项。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太原医院整体运营平稳,医疗数据和各项指标向好,尤其医疗工作量增加,真正体现了优质资源的扩容下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贾旺:
建立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体系

  医院质控工作无非是做好两件事:一是织好织牢制度体系网,另一个是补漏洞、补短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简称天坛医院)成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病案质量、日间医疗质量、输血、生物安全、医疗技术、护理质量、感控等管理委员会,从组织架构上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需要覆盖术前、术中、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精细化、全流程管理。这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手术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围手术期综合风险评估存在评估形式简单、评估结果孤立、评估人员局限、评估过程不连续等问题,需要开发结构化风险评估工具,构建围手术期闭环管理模式,加强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加以解决。天坛医院制定结构化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单,并将其嵌入门诊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将评估率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围手术期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将风险分级结果嵌入各信息系统,对手术患者进行分级管理。

  天坛医院采用“5D”管理法重点抓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的行为。一是识别,要求在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行为最初发生的阶段能够获知,其中及时性和准确性是管理的起点。二是追踪,要求能够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跟踪和评估,从而调配必要资源,如多学科会诊、医患办介入。三是讨论,要求医务处、手术科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进行讨论,调研相关信息,深入调查事件成因。四是措施,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包括技术改进、管理优化、人员培训等,明确责任人。五是实施,要求确保措施被有效执行,并定期评估改进实施效果,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推动管理长期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薛蔚:
以四个“标准化”保障日间手术运行

  日间手术的开展更高效地盘活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间手术借助医院公共平台,对助力科室临床业务发展及青年医生培养具有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要想更好地做好日间手术,需要提升学科临床服务能力。

  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日间手术可通过提高病床周转率收治更多患者,降低学科运行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大体量科室“减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四个“标准化”作为保障日间手术运行的核心制度,即制定标准化的单病种诊疗流程,开发标准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构建标准化的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模式,建立标准化的手术操作与并发症防控体系。

  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优秀可靠的医疗助理团队,保障高速运转的日间手术的安全性与规范性,是开展泌尿外科日间手术必不可少的要素。

  首先要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短信提前一天提醒主诊医生,由住院总医师及泌尿外科器械护士协调手术顺序,同时一名医生一天内可以在多个手术室工作。其次以“模板化”的电子病历为医生减负。在该模式下,日间病房医生经系统自动生成患者病历,再由腔镜中心医生在系统内对病历适当改动。当患者完成手术后,系统即可生成手术记录,最后相关医生在开具出院医嘱后即刻生成出院小结。最后培育值得信赖的医疗助理团队。医院泌尿外科组建了由经管员、信息员、科研干事、专职器械护士等人员组成的医疗助理团队,解放了临床医生的劳动力,大大提升了工作质量,同时显著减少医生文书工作量,最大化发挥临床医生的医疗属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航:
构建并持续优化医疗质控体系

  北大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医疗质量提升作为立院之本,构建起“体系筑基—全程培养—智能升级—标准引领”四位一体的医疗质控模式。

  在体系筑基方面,医院严格落实国家政策部署,构建起院科两级质量管理架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统筹制定包含有效性、安全性、公平性等七大特质的质量目标,建立覆盖各专业及诊疗全流程的300余项四级质控指标监测体系,形成“目标设定—智能监测—循证分析—精准改进”的质控闭环。

  在全程培养方面,医院着力构建“全周期、阶梯式”教育培养体系,形成贯穿职业生涯的质控能力成长链。新职工入院第一课、丰富多彩的质量管理课程、全专业覆盖的质量手册等方式,让质量意识成为每位北大医院人的精神胎记。

  在智能升级方面,医院利用AI技术建成智慧质控中枢系统。电子病历AI质控实现100%实时覆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嵌入诊疗全流程。医院打造智慧手术室管理平台,通过20余个智能系统实现从入室核查到耗材管理的全流程质控。药房库发一体智能系统降低配药差错率,缩短患者候药时间,提升患者体验。

  在标准引领方面,作为8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医疗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北大医院始终引领行业标准建设。医院牵头制定21项行业标准、7项国家标准,不断在专业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医院开展技术平移、管理平移、质量平移,不断促进医疗质量安全同质化,为实现“大病不出省”目标贡献北大医院力量。

  建院110周年的老院,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医疗质量管理范式,通过四大引擎协同发力,实现质控精度从科室级向病种级跃升,管理深度从事后追溯向过程干预转变,服务效度从医疗安全向健康价值拓展,持续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可感知、全周期有保障的品质医疗服务。

  声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 陈燕铭:

  如何更高质量地提升医疗效率是每位医院管理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通过信息化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每月召开中层干部例会。在例会上,医务、运营、质控等部门分别通报学科数据、运营状况及需要整改的内容,以数据驱动科室及医疗组行动。同时,医院积极布局AI技术应用,如内分泌科通过虚拟病房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并计划将院内院外慢性病管理资源整合,覆盖高血压、体重管理等,以AI为抓手提升内科慢性病管理效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孙备:

  医院管理者应当主动思变、应变、求变,推进信息化与专科能力建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专病中心为抓手,比如成立胰腺疾病中心,打破了内外科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特色。面对医保支付压力,医院提出降本增效策略,通过临床路径优化费用结构,并强化组长责任制,将运营意识下沉至医疗组。同时,医院坚守“患者利益最大化”初心,避免盲目追求微创或新技术应用,严格把握适应证,平衡相关指标与医疗本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 李晓北:

  医疗质量与医保管理并非对立,而需要通过创新路径实现协同,推动关键环节的精细化、规范化质量管理,以适应医保政策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要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肺癌、结核病诊疗为特色,通过严抓医疗质量积累高质量数据。高质量数据的富集产生溢出效应。比如,2023年至2024年,医院通过北京数据交易所完成数百万条数据交易,验证了高价值数据需以质量为前提。

  同时,医院通过分析数据和挖掘数据内涵价值能够促进医疗质量改进,优化诊疗路径,减少偶发不良事件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 房洪军:

  门诊质控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发布11项门诊质控指标,并开展门急诊诊疗信息页上传的试点工作。

  门诊是AI应用的重要场景,以北大医院为例,医院通过AI辅助分析化验结果,既减轻了专家负担,又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在保障病历质量的前提下,医院可扩大AI应用范围,让优质医疗服务触达更多患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案与临床数据中心主任 林箐:

  当前,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数据的支撑。可以说,高质量数据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石。医院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破除将效率和质量放在对立面的传统思维。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相辅相成,效率的提升可以为质量的优化释放空间。比如,医生可以借助AI实现智能检验和影像报告审核,极大缩短了常规报告的出具时间,释放更多医生的力量。

  医保政策本质是引导规范化诊疗,需要医生主动适应而非被动接受。未来,医院管理者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AI,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诊疗、个性化方案设计和智能质控,同时警惕数据偏差、模型幻觉等问题,严谨应对挑战。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杨金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