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94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江苏南通:擘画儿童友好医院新图景","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15 08:39:04","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何贤 通讯员 高颂娟 韩斌 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提出医疗机构需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开展适儿化改造等,到2030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一批儿童友好机构。 2024...
本报记者 何贤 通讯员 高颂娟 韩斌

  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提出医疗机构需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开展适儿化改造等,到2030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一批儿童友好机构。

  2024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入选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作为南通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南通市儿童医院)的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正从医疗机构的物理空间改造,延伸为覆盖儿童全生命周期、全成长过程服务体系建设,“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愿景正在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

温暖细节呵护童心

  在“乐园”中看病是种什么体验?2024年4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综合大楼投入使用,490张编制床位与6.5万平方米的诊疗空间,开启了南通儿童医疗服务的崭新篇章。

  走进这座充满童趣的建筑,以森林、海洋、星空为主题的装饰以及患儿与志愿者共同创作的卡通墙绘改变了传统医院给人们留下的单调印象。吉祥物江豚“好好”的身影遍布各个角落,引导孩子们在就诊过程中发现惊喜。

  “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必须真正蹲下来,用1米高度的视角审视每个细节。”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朱剑指着90厘米高度的导诊台介绍,医院以儿童综合大楼建设为契机,针对儿童医疗服务人群的鲜明特点,实施空间节约集约、环境持续改善、设施设备完善、技术能力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室外景观优化“六大计划”,对通道、扶梯、各类服务窗口(收费、发药、咨询)、诊室、病床等多个场景进行了适儿化建设。

  在病房,“儿童友好”的理念同样在贯彻。“原来的儿科病区只有几间单人病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家长特别希望孩子入住单间病房。”儿科护士长邵娟介绍,借助儿童综合大楼建设契机,病区增加了内科病房,同时开设16间儿科家庭化病房。宽敞明亮的病房内,儿童专用病床、家长陪护沙发、独立卫浴等营造了温馨空间。

  “儿童友好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服务理念的重构。”医务科副科长屈春燕说,为满足患儿就诊需求,该院纵向延伸服务时段,实行“无假日”门诊,分流门诊患者,开设儿科、儿外科、儿童眼耳鼻喉科、儿童口腔、中医儿科等专家夜门诊,缓解晚间儿童就诊难、排队时间长的压力;横向拓展专科边界,新增儿童语言门诊、儿童眼视光门诊、儿童口腔正畸门诊、新生儿护理门诊等10余个特色门诊,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医院即乐园”的沉浸式体验消除了儿童对医院的恐惧,有效缓解了儿童就诊时的抗拒心理与焦躁情绪。一名患儿家长感叹:“孩子竟然主动要求来医院看病,说这里像游乐场。”

硬核技术护佑成长

  与焕然一新的硬件配套设施相匹配的,是精益求精的硬核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该院儿童相关门急诊量上升5.1%,全年抢救危急重症新生儿612名,抢救成功率达99.51%。

  在洁净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30台智能暖箱如同精密的生命孵化器,实时传输着早产儿的血氧波形,这里诞生了多个“生命闯关”纪录。

  “4个监护室根据新生儿的病情特点分区收治,实施精准化治疗和护理。科室经过多年发展,在早产、极低体重儿的管理方面,感染预防、静脉营养支持、呼吸管理、护理质量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们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顾瓅说道。

  儿童外科领域也有亮眼突破。一名11岁的患儿通过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成功保住器官——这是儿外科联合消化内镜中心开展的子母镜双镜联合技术,无须开腹即可清除阑尾腔内粪石,实现“无创伤、零瘢痕”治疗。“目前,全国仅少数医院掌握儿童ERAT技术。此项技术使患儿住院时间缩短,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痛苦。”儿外科主任张友波介绍。从传统开腹到微创腔镜再到无创内镜,医院正以技术迭代重新定义儿科手术标准。

  技术飞跃的背后是人才高地的构建。2024年,省级儿童重症医学专家祁伯祥的加盟为医院再添“强引擎”。“重症医学是保障儿童健康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发挥着兜底作用。”这位曾抢救上千名危重患儿的专家坦言,选择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正是因为这里“学科领跑、机制创新”——该院现拥有286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40余人担任省级专委会主委,儿童急诊重症、新生儿救治等学科已形成区域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复杂病例无须转诊上海,在本地就能获得高质量救治。”祁伯祥说。

整合服务辐射周边

  根据三级儿童医院建设标准,医院不断细化儿科二级分科,新生儿科、儿童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内分泌、血液、儿童重症等亚专科初见雏形。

  “儿科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需要覆盖0~18岁儿童青少年。”儿童心理科副主任王飞英介绍,该院儿童保健科在省内率先开设“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作为儿童保健科的二级学科,心理卫生科依托儿童孤独症筛查、儿童韦氏智力评估等技术,精准识别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等特殊需求儿童。“我们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注重通过早期干预、多学科协同全生命周期重塑患儿成长轨迹。”王飞英强调。

  为破解儿科碎片化诊疗痛点,该院依托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优势学科,发展贯通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围产医学—新生儿—儿童保健—儿童疾病—儿童康复”儿童医学服务生命链,全院儿童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儿童友好医院并不是孤岛,区域协作也需要打破围墙。”朱剑说。在区域协作方面,该院持续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长期与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地的医院开展合作,成立名医工作室,引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让本地患儿在家门口看名医成为常态。同时,该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牵头成立南通市妇幼健康专科联盟,携手2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专家坐诊、查房、会诊等形式,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这种模式在特殊病例救治中成效显著:1名5岁孤独症患儿在王飞英到基层医院坐诊时被发现,经多学科协作开展行为干预、家庭指导等长期系统治疗,孩子最终顺利入学普通幼儿园。

  站在儿童综合大楼前,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蒋银华描绘着更大的蓝图:未来,医院计划将“六大计划”经验向社区延伸,联合学校、公园构建“15分钟儿童健康服务圈”;通过妇幼健康专科联盟,持续向周边县市输出技术标准与服务模式。

  “当优质资源流动起来,‘儿童友好’才能真正触手可及。”蒋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