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77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加速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09 09:02:25","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深入探讨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模式重塑、数字重组,共同谋划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建设、发展。在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介绍了各地展开探索的实践经验。 浙江...
  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深入探讨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模式重塑、数字重组,共同谋划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建设、发展。在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介绍了各地展开探索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沈昕耀:
重构服务体系 保障群众健康

  当前,湖州市卫生健康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城市、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试点城市……湖州市的医改工作先后4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连续6年位居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全省第一,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在湖州市举办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闻发布会、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座谈会等会议。

  近年来,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下大力气,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着力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能够享受到连续、系统、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的建设过程中,湖州市通过重组服务体系、重建体制机制、重塑服务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医防融合、全民参与、智慧便捷的服务体系。当前,全市基层就诊率和县域就诊率分别保持在70%和90%以上,73.4%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秀服务基层推荐标准。

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湖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马建明: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湖州样板

  湖州市坐落于太湖南岸,常住人口346.5万,毗邻省会杭州,高铁到上海同样非常便利。因此,湖州市的医疗机构并没有地域上的优势。近几年,随着城市医疗集团以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探索的持续深入,如何让公众在本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如何防止湖州本地患者外流,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9年,湖州市中心医院和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家医疗机构分别牵头组建了两个城市医疗集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探索,得到了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入选了中央财政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湖州市全域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是2﹢9,即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9个紧密型县域健共体。湖州市中心医院作为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是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也是浙苏皖省际边界医疗中心。医院挂牌湖州市肿瘤医院、湖州市老年医疗中心等。

  湖州市中心医院医疗保健集团主要在五个方面大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一是强基提能,积极开展助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强化技术辐射带动,加强基层药品联动管理和急救体系建设;二是资源贯通,当前集团重点打造八个共享平台,旨在把医疗质量提上去,增强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三是数智赋能,积极研发审方中心、慢病管理、财审管理等运营平台,统筹建设集团数字健康大脑,促进区域医疗资源数字化、标准化、服务化;四是连续服务,不断深化专科联盟建设,加强慢病共管分级联动,提升肿瘤防治水平和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五是利益协同,根据集团的共性、个性指标,形成对集团牵头医院及成员单位的多维度考核清单。

  集团通过上述举措,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金使用绩效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湖州市将全力推进世界卫生组织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奋力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湖州样板。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研究部基层卫生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艳春: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政策进展

  有序的就医格局通常涵盖三个维度,分别是医疗服务的供方、需方和付费方。供方的核心即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需方即患者和公众,付费方除医保外,还包括政府的卫生投入和个人的卫生投入。近20年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和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四大慢病成为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重要威胁。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在早期医疗服务体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当前,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全国81个地市进行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则有2100多个县市在开展。

  去年,四部门联合发布《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监测指标体系(2024版)》,分别从五个方面强调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一是紧密型——推进人事、财务、业务、药品、信息等统一管理;二是同质化——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质量;三是促分工——促进有序就医格局形成;四是提效能——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五是保健康——提升县域居民获得感和健康水平。从监测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同时考虑到医疗服务效果和患者疾病负担。

  发挥基层优势是探索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诊疗行为发生在基层,但在相关统计中,能够发现三级医院的诊疗量在逐年上升,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则呈下降趋势,这种态势需要进行积极扭转,只有将基层诊疗服务作为主阵地,才能逐步完善我国分级诊疗体系。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谭建中:
“四轮驱动”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湘潭有5个县市区,272.6万人口,公立医疗机构有18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个,开放床位22000余张,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但分布较散。同时,湘潭作为一个老龄化比较明显的城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25%,医疗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特色不明显,与省会长沙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此外还存在人才虹吸现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在湘潭的医改进程中,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意义重大,可以理解为“四轮驱动”:一是资源和人才,二是医保统筹,三是物资消耗统筹,四是新型一体化建设。

  湘潭市仅有一个城市医疗集团,这是基于现实情况。湘潭市中心医院一家医疗机构的诊疗量占全市医疗机构诊疗量的50%,因此湘潭市以湘潭市中心医院为龙头医院,建立了一个城市医疗集团,同时组建了理事会、监事会及10个工作专班。理事会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理事长由湘潭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担任;工作专班包括医疗管理、信息化、药品耗材一体化,以及心电、影像、病理、检验等专班。

  分级诊疗、上下联动的关键是患者顺利下转,为了做好下转工作,湘潭市在全市每个区选了两家二级医院进行联动。当前,全市5个区的10家二级医院主要进行康复病房建设。

  此外,湘潭市组建了12个专病管理团队,主要针对外转尤其多的恶性肿瘤等疾病。湘潭市还开展了“大病不出市”系列义诊活动,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到市里开展义诊工作,以增强老百姓对本市医疗资源的信任感;同时打通远程会诊机制,保证每个季度开展远程会诊10次以上,每个季度专家到湘潭开展手术40台次以上。

  未来,在保障患者异地就医方面,有两项关键性的工作仍需持续加强。一是如何真正在集团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利益协同机制,二是如何与省医保局沟通协调,更及时地拿到患者的异地外转医保数据。

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主任 杭文权:
联动医疗资源库 深耕医改试验田

  当前,闵行区已经具备了能够满足特大型城市人口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甲医院、区属医院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达到先进水平,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数量在上海16个区中居首位。2023年,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召开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启动了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在闵行区的医改进程中,不论是医联体还是医共体,都不仅仅是要强大某一家医疗机构、某一个专业领域,而是要从区域现实情况出发,将医疗机构、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社会办医四大板块整合起来。比如,2023年,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在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过程中,结合本区实际,成立了一南一北两大医疗集团,并对两大医疗集团的内部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定位及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为保障医疗集团试点的推进,闵行区卫生健康委还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明确了机构内部的管理职责。具体来讲,在试点第一阶段,主要着重于医疗机构能力的提升和资源的匹配,第二阶段更加注重完善分级诊疗服务及相关平台的建设。

  通过紧密型的上下联动,下一步,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将着力整合更多医疗资源,尤其是要破解分级诊疗过程中的“一键式”上下转诊难题,整合更多家庭病房、社区病房及社会病房,让下转能够放得下、接得住、管得牢。闵行区卫生健康委还制定了“1﹢10﹢X”制度,赋能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以夯实1个全专能力核心基础,赋能10项服务提升举措,因地制宜推动X项特色服务。该制度于去年入选上海市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医共体总院长、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宋超:
资源整合与错位发展

  昆明市医疗资源丰富,辖区有众多的医疗机构,每千人有10.4张床位,每千人有技术人员数8.38人。201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以三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4个村卫生室进行差异化建设。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资源整合是最重要的内涵。安宁市的医疗资源整合涵盖了8个方面的内容,围绕安全、质量、高效、便捷、成本几个因素进行,让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要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资源整合,就要时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保质量管理的统一,同时要实现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统一。二是学科建设得到全面辅助,学科群能力不断提升。三是中医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安宁市中医院已经晋升为三级中医院,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0%,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慢病患者的长期管理,安宁市启动了三级联动的慢病管理模式,对进行过健康体检的高危患者进行了专门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使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加完善,促进了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也将更多患者留在了当地。

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邢晓博:
推动跨层级资源管理与整合

  青岛市有1037.2万常住人口,全市各类医疗机构总数为9175个,床位69327张。总体来看,青岛市虽然医疗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的公众就医满意度并不高。以青岛市市南区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判断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晰,三级医院虹吸效应明显,大量一二级手术均在三级医院完成;区级医院运营困难,床位使用率不足,不能开展外科手术,基层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群众对健康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

  为改变这种困境,青岛市广泛学习了湖州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开展了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省属医院、区属医院和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跨管理层级、跨财政责任层级的资源整合。在整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要想办法让不同隶属层级的医疗机构形成共同的战略目标,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对基层保障的投入力度,要积极建设一个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快建设一个整合紧密型资源的信息化平台,要逐步缩小基层服务能力和实现“基层首诊”间的差距。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下,青岛市印发了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功能定位,以有效推进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提高卫生体系的运行效率。同时调整了青岛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明确了各方责任,包括城市医疗集团管委会与卫生健康部门的清单,卫生健康部门与城市医疗集团之间的清单,以明确城市医疗集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权限。

  在此过程中,青岛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组织架构,做实一体化管理,包括管委会、理事会、医疗健康集团。通过理事会会议制度和章程建立不同法人、机构共同决策的工作机制。按照事项厘清管委会、理事会、医疗健康集团间的一体化管理。截至目前,市南区人民医院已成功转型为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委编办也成立了市南区医疗管理服务中心,社区统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公立卫生服务中心对集团招聘、岗位竞聘、人员调聘、绩效考核、物资采购等充分赋权,统一管理。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健康保健集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陆国强:
健共体建设的德清实践

  德清县东西向较狭长,南北向较窄,南面紧邻杭州。德清县成立了两个健康保健集团,分别是武康健康保健集团和新市健康保健集团。武康健康保健集团以德清县人民医院和德清县中医院为核心,通过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合作,提升了县域内的医疗水平;新市健康保健集团以德清县第三人民医院为核心。

  建设医共体、健共体最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当地居民提供连续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二是要节约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效率。基于此,武康健康保健集团精简领导班子,建立了“18﹢1”行政职能科室模式,将原来德清县中医院、德清县人民医院的职能科室进行扁平化行政管理、同质化业务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

  此外,集团各基层分院的领导班子由集团党委统一任命。当前,武康健康保健集团核定编制2114名,实行统一定岗、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自主评聘。尤其是在人员流动方面,各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之间可以上下流动,卫生院之间也可以流动。

  在“一本账”方面,集团设立运营管理部,将集团所有资金包括财政资金全部打到统一账户,实现统一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统一使用。在“一盘棋”方面,各机构均统一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发展规划。在“一张网”方面,集团注重信息化建设,建立了集团的医院资源规划系统,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

  本报记者 谢文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