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医改决策部署的一项具体行动,是以点带面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在近日召开的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各示范项目城市代表、行业专家等为示范项目的顺利推进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俞新乐:
聚焦改革难题 凝练试点经验
浙江省将“三医”协同治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八项重点任务纳入省委改革项目清单。在改革推进中,以试点示范为引领,聚焦关键领域与环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先后入选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推动示范项目落地,省级层面坚持四个导向:一是基层倾斜导向,资金分配向县一级倾斜,制定“一院一策”方案,带动县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二是政府主导导向,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省市县各级工作。三是部门协同导向,与财政、医保等部门协同合作,参与方案制定、答辩及监督评价全过程。四是经验示范导向,鼓励各示范城市立足自身特色,探索创新,形成可推广经验。
同时,省级深化四大管理机制。一是特色化发展机制,根据各城市特点确定改革突破点与重点任务。如丽水市探索山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州市打造深化医改全国样板;衢州市建设四省边际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高地。二是政策保障机制,省级层面制定实施意见与管理方案,出台支持政策,示范项目城市形成自身政策体系。三是定期调度机制,建立年度推进会议、季度报送、不定期指导的调度体系,交流经验,把脉纠偏。四是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验收,形成评估报告与问题清单。
下一步,浙江省将结合示范项目城市特点,聚焦改革难题,在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凝练试点经验,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赵恒康:
“四个强化”协同推进医改
在深化医改工作中,河南省郑州市聚力“四个强化”,建立起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三医”协同工作推进机制,将医改纳入“一把手工程”;强化高位推进,成立分管市长牵头的专班,建立月例会、季调度等长期推动机制,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强化部门协同,卫生健康、医保部门主要领导兼任轮值主任,多部门联合开发信息系统,促进信息与监管联动;强化资金保障,提升公立医院基建项目政府投资比例,给予各类医疗补助,确保资金直达项目。
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郑州市深入推进“四项改革”。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下放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盘活编制,建立基层编制池;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薪酬总量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绩效工资总量与人员支出占比;深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制定动态调整方案,提升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医共体按人头打包付费,推进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实现“一升两降”。
此外,郑州市还聚焦“四个延伸”,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推动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延伸,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延伸,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建设多个救治单元与哨点;推动区域内医疗资源互相延伸,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开展多种便民服务。
在示范项目实践中,郑州市总结的经验是:坚持问题导向,平衡做优做强与补齐短板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掌控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的节奏;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握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尺度。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峰:
山区医改锚定五个“三”
浙江省丽水市立足浙江实际、凸显丽水特色、结合山区特点,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领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改革成效可总结为五个“三”。
在项目实施保障层面,丽水市坚持党政主导,构建“三重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上,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实行“三医”工作统一分管,强化部门协同。在机制保障方面,形成“1﹢4﹢8﹢N”特色政策体系,建立常态化专班运作机制,纳入考核、清单推进。在投入保障上,丽水市在“十四五”期间共投入101亿元,完成122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配套1.5亿元项目经费,卫生健康支出占比超10%。
市域统筹层面,丽水市以“三大工程”优化服务体系。打造浙西南区域医疗高地,推进“221”高水平市级医院建设;培育县级强院,“一院一策”助力缙云县、青田县人民医院晋级;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人员等四下沉,打造“救在丽水”场景,缩短急救半径与时间。
在整体改革层面,丽水市通过“三医”协同提升效能。主动腾空间,集采节约5亿元,控费节省3.2亿元;联动调结构,多部门协同调价,增加医院收入;互动保衔接,优化医保支付,提升医疗服务与人员支出占比。
在动力变革层面,丽水市以“三位一体”厚植优势。出台新政,创新人员编制管理,提升薪酬待遇;科技创新方面,建成多个重点平台,科研项目创历史新高;数字化建设方面,推进健康云等项目,信息化发展指数全国第16。
在惠民便民层面,丽水市推出“三大创新”。“固定﹢流动”服务整合资源建片区中心、打造智慧流动医院;“浙丽保”放宽参保条件,以低保费为群众提供高保障;“互联网﹢ AI”服务实现医检互认、辅助诊疗全覆盖,提升服务质量。
江西省鹰潭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高华:
在改革中实现“逆袭”
在改革实践中,江西省鹰潭市以资源整合激发内生动力,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整合为三家总医院,建立月度联席会,精简行政架构,管理效率显著提升,管理费用显著下降。
医疗能力提升方面,鹰潭市积极联动外部资源,省内“牵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外加入上海5个专科联盟。重点专科建设从无到有,如今拥有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在建重点专科。2024年开展新技术200余项,四级手术量增长63%。
聚焦县乡基础建设,县级新增18个市级重点专科、开展100项新技术;通过“医网情深”行动,医生下沉服务2905人次;全域实施“乡聘村用”,村医平均年龄降5岁、年收入增加2.5万元;整合城区医院妇科儿科,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同时,推进医保改革,实现月度支付,医务性收入提升至33%,鹰潭采购联盟集采涵盖3495个药品(耗材)品种,平均降价23.36%。
人才培养上,鹰潭市出台11条政策,打通编制通道,调整岗位设置,新增众多职称岗位。构建动态薪酬体系,一线医护人员工资增长10%,公立医院薪酬中稳定收入达61%。干部管理实行公开选拔,科室主任岗位调整率39%。通过引才育才,提升医疗团队素质。
为提升群众就医体验,鹰潭市开通院际免费公交专线、开设周末门诊,开展500多场义诊,搭建医患沟通群。改革期间为群众节约费用约1.1亿元,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廖飞:
把边疆特色转化为改革优势
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边疆多民族聚居的特点,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面临着医疗服务的多重难题。但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使其成为国家深化医改的一块天然“试验田”。阿克苏地区以边疆医疗服务难点为突破口,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转化为分级诊疗创新场景,抢抓浙江对口援疆机遇,走出了一条数字赋能、5G联动、医防协同的边疆特色医疗改革之路。
其中,以眼科为小切口的改革极具代表性。在今年的全民健康体检中,一位56岁患者在乡镇智慧眼科诊室检查出白内障,从发现病症到完成手术仅用两天。而这背后,是阿克苏地区对眼科医疗的创新改革。此前,阿克苏地区面临眼科总量资源不足、人才短缺、基层薄弱、绩效僵硬、数据分散等问题。对此,阿克苏地区“破立结合”,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40个乡镇眼科智慧诊室,借助AI诊断填补基层人员不足;实施百人培养计划,培养眼健康管理师;突破绩效僵化,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五级服务体系,重塑分级诊疗模式,实现数据串联。这项改革推行近5个月来,实现群众、医疗机构、医保三方共赢。
阿克苏地区的医疗改革实现了从分散诊疗向协同救治、引入全民健康体检项目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从经验医疗向精准医疗的转变。同时也启示我们,技术适配重于技术先进,机制创新优于硬件投入,边疆特色能够转化为改革优势。只要立足实际、创新机制,任何地区都能走出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辽宁省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梁宏军:
辽宁省沈阳市从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推进临床重点专科、五大中心等建设,显著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效率。
示范项目实施以高地、强基、筑基三大行动为抓手,推动肿瘤、儿童区域中心建设,构建“大病本市解决、一般病市县解决、小病基层解决”的医疗服务体系。在信息化建设上,推进“互联网﹢医疗”,建成“1﹢3﹢N”区域医疗卫生网,整合35个系统,共享4940万条健康档案;院前急救开启“上车即入院”模式,提升抢救成功率。同时,组建多个医疗集团、医共体和专科联盟。此外,建立“三医”协同会商机制,推进医保、薪酬和编制制度改革。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一级调研员 许尽晖:
河北省石家庄市自2023年获批示范项目以来,围绕“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目标积极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从市本级待分配的事业编制中拿出1200个编制解决公立医疗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大力调整2629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上线全员工分制绩效管理软件,通过薪酬改革监测平台指导优化薪酬结构;建成影像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探索“三医”信息共享;建立24个医共体,推进药品统一采购、药学同质化服务等。
未来,石家庄市将以科技赋能、以人为本,提升医疗管理与服务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省太原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张泽:
山西省太原市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大三医”协同机制。推动“四驾马车”齐驱破局,多方争取资金保障发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整频次与幅度递增,2025年前3月,已落地4批308项调价项目;编制改革实施“编制池﹢双自主”模式;薪酬改革引入绩效工分制优化收入结构;同时,开展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阳曲县医保基金打包付费结余资金反哺基层。
希望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够持续跟踪示范项目城市改革效果;绩效目标考核侧重三年指标变化,而非仅关注指标完成情况,使考核更科学、更合理。
广东省惠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蓉:
广东省惠州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完善公立医院“4﹢1”改革政策体系。建立适配经济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六项投入政策;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导,评估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固定收入比重;创新监管手段,强化“三医”联动。二是创新医防协同融合机制。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推动医防机构深度协作,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三是夯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医联体协作,提升服务连续性;发挥医保政策引导作用,推广远程医疗模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唐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机制改革创新上成效显著。
如推进“三医”协同、药品耗材集采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实行“市管县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等模式;创新惠民服务模式,开展上门诊疗护理;推动医院发展转型,推进健康南宁建设等。下一步工作中,南宁市将加强“三医”协同治理,狠抓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格局,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持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玉溪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 师燕忠:
云南省玉溪市围绕资源下沉、能力提升、医保安全和群众满意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在急救体系建设上,构建市县乡村一体化体系,实现“120”统一调度,缩短出车时间,提升危重病人抢救率与群众满意率。价格改革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四项机制”实现“五升四降三共赢”。信息化建设推动“三医”协同,整合资源,实现健康档案持续更新“随身带”,刷脸就诊及支付全覆盖。此外,实施“银龄医师”计划,柔性引才缓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问题。
针对后续工作,玉溪市建议示范项目考核应关注指标持续改善而非完成率;同时希望国家层面规范公立医院编制核定标准,补足编制缺口,破解当前编制改革困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闫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从多方面探索改革路径。在机制体制探索上,出台多项政策形成改革合力;床位实行总量控制;编制人事上建立动态调整等机制;薪酬分配明确总量范围,试点负责人年薪制;医保支付推行多种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智慧医疗体系,实行医疗集团、紧密型医共体、急诊急救以及监管四个“闭环”,最终实现“三医”一张网的目标。
建议国家强化政策配套与权限下放,打破改革碎片化;加强区域经验共享与评价,建立交流平台,出台信息化建设标准与医共体考核指标模板。
浙江省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 王华清:
浙江省衢州市围绕体系、政策和人才三方面推进示范项目建设。
在体系构建上,市级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市域延伸,聚焦专病专科病理中心建设,为市域专病诊疗提供支撑;县域深化紧密型医共体2.0版建设,通过县乡村人才一体化,实现从整合到融合;基层则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抓手,夯实医疗基础。政策层面,针对医保支付,对重点外流病种实施特殊政策,出台奖励性、创新性支付政策,助力提升市域就诊率和学科建设。服务方面,通过推行检查检验互认、“互联网﹢医疗”“固定﹢流动”医疗服务等举措,优化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可及性,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 于腾波:
青岛市近三年来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增幅达37.65%,15次调价共计调整5186项医疗服务项目,全市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增幅为50%,医务人员的稳定薪酬占51.5%。在医院层面,做好示范项目的落实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聚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政府投入效益;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人力资源;推动价格改革与医院运行的深度适配;完善薪酬体制,激活人员效能。
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党委副书记 张秀卿:
山西白求恩医院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12345”目标开启改革创新实践,即实现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一个目标,构建两项机制,实施三大建设,推进四线发展,打造五座高峰。经过五年建设,医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5年1月,山西省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又签订了第二个五年合作计划,踏上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新征程。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 张雅敏: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可从投入、编制、价格、薪酬四个维度发力,构建协同政府框架,平衡公益性与运行效率。投入上,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加大投入,医院拓宽融资渠道;编制管理希望实现动态调整,推行编内编外同岗同酬;价格改革借助DRG、DIP付费控成本、提价值;薪酬分配向一线及关键岗位倾斜。投入是基础,编制激活力,价格显价值,薪酬励人才。
南通市肿瘤医院副院长 王小林:
江苏省南通市以公益性为导向,政府持续投入,通过发行专项债等举措改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在价格调整上,保障集采药品使用,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动态调整服务价格。医保推行“三新”政策,建立卫生健康与医保定期协商机制。薪酬改革增加固定收入比例,编制向优秀人才倾斜。南通市肿瘤医院在5年前就打造了数字化病理诊断中心,当前正在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智化区域病理诊断能力。
山西省肿瘤医院医务科主任 郝志英:
围绕“四驾马车”,医疗机构既要争取政府投入,也要挖掘内部潜力,需深化改革实现良好运营。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在人员普遍短缺的情况下,期待人工智能与医疗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更多的新项目优化服务,让患者就医更便捷。
本报记者 连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