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伟 吴风港
4月19日,2025年大型公立医院发展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邀请众多卫生健康政策制定者、大型公立医院管理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医院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管理之道等业内关心的话题。此次会议由健康报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协办。
在重大战略任务中当“国家队”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渠道,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公立医院项目建设。截至2025年3月,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水平医院已累计在中西部地区建设重点专科1100余个,先后有近1.2万名临床专家和医务骨干长期扎根中西部,引入填补当地空白医疗新技术2000余项,医院患者外转就医较建设前减少约30%。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表示,高水平医院要继续发挥好国家队、领头羊和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要持续强化疑难危重症诊治、临床科技研究和转化、领军医学人才培养能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培育打造国际一流医院贡献力量。
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副司长蓝恭涛表示,头部医院应当发挥牵头与引领作用,建立区域或相关领域的临床试验协作网络,通过“一张网络、一套标准”,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优化流程、统筹资源、加强协作,进一步为药物临床试验提质增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临床试验高质量发展道路。国家药监局将继续积极支持鼓励创新药研发;提高临床急需药品审评审批质效;开展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表示,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北大医学部、北大各附属医院将与全国同道一起,传承光荣传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重大疾病防治、精准医学、老年健康等领域加强攻关,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持续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医学﹢人工智能(AI)”“医学﹢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护佑人民健康作出北大医学新贡献。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存玉表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将全方位支撑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多层次加强自身前沿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更好地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合作,打造临床学术创新链。
在新业态新技术发展中做主力军
AI技术在全球迅速演进,已经深入应用于医疗领域全场景。据悉,DeepSeek大模型在国内众多公立医院实现本地化部署及应用。
“可以说AI技术从医疗服务、管理决策、医药研发、慢性病防控、基础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了行业发展;同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等方面应得到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赵韡认为,医疗AI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风险和困境。一是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二是技术可靠性与决策偏见风险,三是责任边界适配困境,四是医生主体性与信任危机。未来,AI应用始终要以安全可信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医疗决策主体,在夯实数据基础支持真实世界研究、建立动态可持续的AI评估机制、强化医疗AI安全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强化人才保障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战略咨询专家、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彭寿表示,全球已进入新材料支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材料新质生产力赋能。生物医药材料发展要聚焦四个“新”构建新生态。一是新范式。随着AI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材料研发范式正从“数据驱动的数据科学”向“AI驱动的智能化科学”这一范式延伸,要运用好新技术助力研究范式改变。二是新效应。材料生物学效应要把材料生物学和生物材料、生物功能相结合,以材料和细胞相互作用、免疫调控效用、因子协同效应等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加速实现无生命的材料向有生命的组织转变。三是新技术。生物医药领域具备技术迭代快、创新潜力大、临床效应突出等显著特征,培育该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对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技术的深度探索。四是新体系。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参与、多要素支撑。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常务副院长廖家智看来,AI已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战略引领智慧升级还是数据质量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拓展。他介绍,同济医院建立起从数据要素到AI创新转化的价值创造路径,通过搭建不同平台,构建数据“治理—流通—应用—赋能—生态”的增值模型。一是数据平台,成立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中心。平台已纳入一定规模的病历数据与影像数据,医生通过平台可自主纳排患者、建立队列、提取数据,提升科研效率和增加样本量。二是流通平台,建立一站式数据加工平台。平台提供数据提取、数据清洗、模型开发、模型部署全链路服务,为跨团队跨角色协同管理提供工具支持,并融合多规格算力,加速医学AI研发进程。三是AI平台,实现“知识—模型—智能体”一体化管理。四是概念验证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满足AI研发、验证和应用所需的基础设施。五是转化平台,成立数智研究院,聚焦医学AI应用探索与转化。
在转型发展中当好领头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面对新形势与新发展要求,大型公立医院都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处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医疗服务数量与医疗质量安全的关系。要夯实“稳”的基础,高标准、严要求推进质量体系建设。二是优质医疗需求与分级诊疗格局的关系。要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输出,构建高效整合型、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三是自身发展提升与对外辐射引领的关系。提升国家医学中心核心能力,实现区域、国内和国际“三轮”驱动。四是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的关系。要聚焦临床一线,构建全链条自主创新转化平台。五是人力资源与人才发展需求的关系。积极争取编制支持,打通编外人员发展通道。六是坚持公益性与保障可持续的关系。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要精细化管理,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七是发展优势学科与补强薄弱学科的关系。强化急危重症救治导向,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同时寻找特色病种重点突破方向。八是医疗技术与医保政策导向的关系。通过创新激励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九是传统医院模式与未来医院趋势的关系。打造多维智能体驱动的医疗认知系统,重构诊疗流程。十是现实治理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系。强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随着AI技术与医疗领域的快速融合,AI时代医学人文如何发展是一个全新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介绍,相关研究显示,在医疗决策中,AI建议可能成为医生诊断的“锚点”。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后,AI提供事后建议,二者相互补充才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医院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培养医生的AI使用能力和伦理道德,要利用好AI而不是依赖AI。AI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高效地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从而让医生有更多时间表达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好地践行医者仁心。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最终还是要回归人文。在全媒体时代,每名医务人员都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讲好身边故事。医院要构建大健康传播矩阵,打造属于自己的健康文化品牌,提升医院影响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介绍,中山医院探索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文化、人才、创新、服务”为驱动,以国家医学中心创建与高质量发展为两翼的实践之路。一方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强调人文关怀,注重患者体验。另一方面以员工为核心,加强员工关心关爱,优化内部绩效考核,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从具体举措来看,以“一支一品”为切入点,深挖红色资源,增强党员党性,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创新品牌和特色工作,设立精神文明创新奖、金点子奖等,调动员工积极性。此外,医院通过党建联建共建,搭建党建平台、精神文明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平台,让更多人才能在医院这片沃土上更好成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说,北大医院百余年光辉历史不仅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缩影,更是党领导下卫生健康事业辉煌成就的生动写照。北大医院将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坚定信念,持续推动医疗服务和诊疗模式的优化升级,将守护人民健康这一伟大使命牢牢扛在肩头;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创新和突破作为发展的核心引擎,用能担当的“铁肩膀”扛起为民服务的“硬担子”。
会上还举办了北大医院“创建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启动仪式。据悉,北大医院将紧紧围绕妇女儿童健康需求,全力推进高效、安全、温馨的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北大医院的智慧和力量。